雍正妃子們的時裝原來長這樣

滿人原出女真,入關以前稱“大金”或“後金”,婦女衣着遠法遼金,還受元代蒙族婦女長袍影響,惟已不左衽。早期偏於瘦長,袖口亦小,衣着配色極調和典雅,實明受有南方地主文化影響。晚期變化極大,由頭到腳,和個暴發戶相差不多。一般印象中的“旗袍”,配色已極不美觀,反映封建末期的上層病態鑒賞水平。金元以來,南北衣着即有顯明不同,元明間通俗讀物《碎金》一書中,敍述服飾部分,就經常註明,南方有某某,北方有某某,名目多不相同。南方式樣也遠比北方複雜,而且變化多方。風俗習慣有異,氣候物產不同,實為情勢所必然。十七八世紀在男女官服制度中,南北雖已無多區別,但便服則仍區別顯明,不受法律約束,且影響由南而北。因為江南本是絲綢生產地區,商業發達,絲綢花色、衣着式樣新陳代謝較快。北方氣候寒冷,灰沙極多,相對而言,比較保守。《紅樓夢》一書中王府大宅佈局,雖為北京所常見,但敍述到婦女衣着如何配套成份,都顯明是江南蘇州揚州習慣。據故宮藏另一《雍正十二妃子圖》繪衣着,可知這時期宮廷裏嬪妃便裝已完全採用南方式樣。這十二個圖像還可作《紅樓夢》一書金陵十二釵中角色衣着看待,遠比後來費小樓、改琦、王小梅等畫的形象接近真實,而一切動用器物背景也符合當時情形。雍正皇妃《雍正十二妃子圖》之一(故宮博物院藏)(胡錘攝影)雍正皇妃《雍正十二妃子圖》之二(故宮博物院藏)(胡錘攝影)四妃圖給人印象,南北便服雖尚有區域特點,仍顯明看出綜合痕跡。至於較後的滿族盛裝,如大髻簪珠翠花,橫插長約一尺的扁平翡翠玉簪,面額塗脂粉,眉加重黛,兩頰圓點兩餅胭脂,高底鞋在鞋底中部還另加一凸起約二寸高底子,長旗袍較大袖子,經常還加有一琵琶襟短背心,上面重重疊疊加有好幾套花邊,這種種,大都是成熟於晚清同光時期。左、中左清着旗袍皇妃(《雍正行樂圖》中四妃子部分)右、中右清比甲、長百褶裙、加領釦、雲肩、垂耳環皇妃(《雍正行樂圖》中四妃子部分)四妃圖採自《雍正行樂圖》。原藏故宮博物院,係彩色繪製,精細如十七八世紀歐洲油畫。這是幾個比較早期的清代最高統治者上層婦女家常裝束,衣式各不相同。二人着裙,還具明式領釦(一般用金銀作成,定陵及萬曆七妃子墓均有實物出土)。垂珠翠耳環,其中一人並着遮眉勒,髮不開額,髻式也如明式?髻,穿長比甲,裙作百褶,如明清之際南方常見流行式樣。另二人衣長袍而不裙,雖較簡單,已具後來旗袍規模。髮飾處理三人均滿裝鈿子,頭上應用花鈿方法,南方漢族婦女似少用。成分加金珠翠玉,如平頂帽套的叫“鈿子”,分不同等級,各式各樣均詳載於《大清會典》圖中。載於《皇朝禮器圖》中的為彩圖,特別具體。關於清代統治者上層,四時官服制度,並應用材料名目等等,極其複雜繁瑣,均詳載於《皇朝禮器圖》中。《嘯亭雜錄》則提及乾隆時一些不同變化。《清稗類鈔》裏包括較廣,敍述更加詳盡,惟無圖像可供比證。清政權延續近三個世紀之久,時間前後變化既大,地區差別又極顯明,一切記錄,總不免近於“以管窺豹”,得見一斑而已。惟內中屬於官制的衣着,則受嚴格法律限制,變化並不太多。婦女官服亦不例外。只是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約一世紀中,化學顏料的大量傾銷,以及毛織物的咔喇、鏡面呢和羽紗、倭絨等等的入口,顯然影響到各方面都極大。絲綢生產色彩的處理,也不免破壞了我國固有的長處,形成一種半殖民地化的趨勢,反映到各方面,也影響到衣着式樣。近人輯的《都門竹枝詞》,由乾隆到宣統各個時期的變化均有點滴描寫,如不結合大量圖像,是始終難於得到明確具體印象的。本文選自《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編著:沈從文

出版日期:.8

點擊購買

第一本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的專著,內容起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迄於清朝,對數千年間各個朝代的服飾問題進行了抉微鈎沉的研究和探討,全書計有圖像餘幅,近30萬字。撰述多發明創見,言前人所未言。對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層服飾制度的發展、沿革,以及它和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意識形態的種種關聯,做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諸多新問題、新見解。其所敍是服飾,但又不僅以服飾論之。從服飾這個載體,窺見中國歷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倫理等等諸多風雲變遷之軌跡。往期精彩

錢穆思想的“複述者”:葉龍教授

張元濟先生參加開國大典的前後點滴

霍啟剛郭晶晶夫婦:「蹲下來」用孩子的視野感受世界(採訪視頻首次公開)

「合顏悅設」聯合設計裝幀分享展

快來給商務出版物投票吧!

商務出版物售賣點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有贊店

中华商务图书专营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syzp/34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