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巧人像摄影怎样拍出朦胧美

摄影

August

.........................................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而打好基础,才是最最重要的。........

人像题材摄影中,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写实有写意,尤其在拍摄女生的时候,拍摄者喜欢用唯美的风格来表现,这种风格也受大多数人的青睐,在唯美风格的表现中,拍出朦胧美的人像,也算是唯美风格的手法之一。

人像摄影中,怎样拍出朦胧美?

要拍出朦胧美,其实就是利用遮罩的方式,包括对镜头的遮罩,和对拍摄对象的遮罩。

■方法一:用大光圈虚化前景和背景

因为运用大光圈能够拍出浅景深的效果,所以,在拍摄时,利用前景遮挡,背景虚化的方式,将主体拍摄清晰,前景和背景虚化,从而表现出虚实朦胧美。

■方法二:运用逆光拍摄

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逆光拍摄,稍微过曝的感觉,让光芒像薄纱一样遮罩逆光中的人物,形成朦胧的视觉效果。

■方法三:运用塑料袋套住镜头

这种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塑料袋斯一个较小的孔,套在镜头上,在镜头前面就形成了透明薄膜遮挡,用中间的孔对焦人物,这样也能拍出朦胧效果。当然还有在UV镜上涂抹凡士林、树叶遮挡等也行。

■方法四:运用后期处理

运用后期处理的方式,达到朦胧的效果,比如用PS添加模糊的前景,从而形成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达到朦胧美的效果。

总之,要拍出朦胧美,主要是运用遮罩的方式拍摄,遮罩的方式很多,用道具遮镜头,用前景遮罩人物等。根据拍摄情况,选择遮罩方式。

人像摄影“通透”全解析,你不可不学!

接触过摄影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对“通透”一词感到陌生,但是大多数人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感觉来对待,也正是因此,许多摄影师都会对“如何拍出或者后期修出通透的人像?”这一问题感到十分疑惑。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详细讲解如何通过前期拍摄和后期调整让你的摄影作品具备“通透”的效果。

1.何为“通透”?

在开始讲解如何让照片通透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张通透的照片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这样才能在操作的时候有的放矢。

1.1明亮的光线

画面明亮与否是能够直接影响照片是否可以带来通透感的要素。例如张照片,大部分区域都十分明亮,阴影比重很小,给人通透之感。

但是“明亮”绝不是“傻亮”。例如笔者在刚开始拍摄人像的时候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过分追求画面中的“光”却忽视了“影”,导致画面缺乏质感,只剩下刺眼的“傻亮”。

当画面整体亮度不够,或者高光和阴影反差不足的时候,很难给人以通透感。以这张肖像为例,偏暗偏黄的画面缺乏通透感,但是强化了图片的质感,同样是出色的作品。

1.2反差、影调和层次

影响“通透”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图片中光影的反差与分布。倘若反差不足,画面容易“发灰”,反差太大,图片容易“重口味”或者出现局部欠曝和过曝的问题。

以Luna_Atlantis的作品为例,同样在树林拍摄,合理的反差和光影分布可以增强画面和人物质感以及我们今天讨论的“通透”效果。

景深的大小以及处理方式决定了图片的立体感和层次,进而影响图片“通透”程度。海螺壳的这张两作品,分别利用中长焦和广角的大光圈来营造层次感。前者用浅景深将人物前后的植物与人物分离;后者在广角端营造距离感,将人物与背景的距离表现出来,同样强化了画面的层次。这里建议大家不要“无脑虚化”但是合理的虚化可以体现画面层次。试想一下,倘若一张画面从前到后全部是同样的清晰度,那么人物主体很容易和环境混到一起,没有层次,哪来的“通透”?

1.3色彩和谐与色彩分布

色彩也是表现层次的重要手段,和谐的色彩搭配,合理的色彩选择都可以让画面“通透”。在这张图中,天空略带红色的黄和人物衣服略带青色的蓝形成互补色,拉开了人物和背景的距离。同时,将蓝色集中在人物身上,背景大部分区域选用黄红,用合理的颜色分布表示了图片的层次,也突出了重点。

1.4画面清晰,细节可见

“通透”和清晰是分不开的。一张清晰的照片,需要画面中物体边缘清楚,主体细节丰富以及主体层次分明。但清晰并不是完全是由镜头分辨率决定的。再来拿Luna_Atlantis的一张图为例,尽管使用了分辨率表现一般的佳能50mmf1.2拍摄,作者依然通过景深控制和后期保持了主体良好的清晰度。

2.拍摄思路

在了解了“通透”的原理之后,我们接下来将讨论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达到这一效果。

2.1为人物选择合适的光源

在拍摄过程中,光源对一张画面的通透程度的影响是最大的。如下图,拍摄的时候空气中雾霾导致光源过为均匀,画面层次感不够强,反差也不够大,导致画面“发灰”。

因此,拍摄“通透”风格的照片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避免漫反射并寻找方向明确、光照柔和的光源。因此请尽量选择早晨或者傍晚进行拍摄,光线最佳的时间段一般是日出后的30分钟以及日落前的30分钟。

笔者在拍摄下图的时候,选择了日落前30分钟进行逆光拍摄,此时日落方向的云起到了柔光作用,在人物身上形成了好看的轮廓光,增强了人物的层次。

除了选择最佳户外拍摄时间,我们还可以利用建筑物、树木乃至反光板和柔光板来控制小范围内的光线方向。下图拍摄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左右,虽然光线角度不佳,但是藤蔓挡住了从头顶射下来的阳光,主光源方向变成侧后方,人物身上的光影和层次也就更加均匀好看。

2.2注意环境中光影和色彩搭配

大多数情况下,请遵循“前亮后暗,前暗后亮”的原则。也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搭配明暗关系。笔者在拍摄下图的时候,使用人物后面加了橙色色片的闪光灯将画面中间层照亮,将前景的树干和背景的树林放到暗部,营造空间感。

人物着装和环境的色彩搭配同样重要,上文分析了MikhailNaumenko利用互补色进行搭配,那么这里的案例就选用笔者利用邻近色搭配拍摄的照片。但是因为着装和环境颜色相近,就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划分层次。在这张图中,笔者将人物放在云层高光区域进行拍摄,形成前暗后亮的格局。

2.3景深控制

控制景深主要有两个方法:

其一是选择合适的拍摄场景,最佳的情况是选好前景和背景,将人物放在中间层。

其二是在不同距离上选择合适的焦距和光圈。但是不可过度虚化,否则可能导致背景糊成一片,反而削弱了层次。

这两个方法需要配合使用才能表现出层次。下图中,笔者选择树叶作为前景,楼梯作为背景,选用50mm镜头在f2.0的光圈下进行拍摄,一方面确保景深覆盖到人物和楼梯,另一方面可以虚化树叶和楼梯后面的物体。

3.后期思路

很多情况下,由于天气、时间限制以及场所的影响,前期也很难拍出非常通透的照片。那么此时就需要利用后期来为画面增添光彩。

3.1调整影调与层次

在后期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曲线、色阶这一类的常用工具进行整体调节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花时间去做“DB”也就是减淡加深这个步骤。有很多方法可以做DB,用曲线配合蒙版相对比较实用,而且可控性较高。

以笔者这张早期作品为例,由于逆光拍摄,下图在完成初步调色以后,人物层次依然不明显,整张图发灰。因此,用了以下三个步骤对图片进行调整。

第一步:分别建立一个减淡曲线和加深曲线,将蒙版翻转为黑色。

第二步:用白色画笔在两个蒙版上涂抹需要DB的位置,营造出整体光影区域。

第三步:再利用曲线和色阶整体调整画面反差。

3.2调整色彩

上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颜色:草地的高饱和黄色(略偏红),小提琴的橙色,围巾的低保和蓝色(略带洋红)。那么调色思路就是减少远处背景的黄色红色,使之与近处的草地保持邻近色状态的同时拉开距离;微调围巾的颜色使之与画面中占大部分的黄色形成互补色。

分四步完成这一调色过程:

第一步:用魔棒选取背景并将边缘稍作模糊,在色彩平衡的中间调里减少黄、红、洋红的比重。让背景色彩看起来更有距离感(因为大气的影响,远处的物体色彩会偏冷色调,这里就遵照这个原则来进行背景调色)。

第二步:用魔棒选取围巾区域,在色彩平衡的高光里增加青、绿和黄的比重,让围巾的蓝色偏青,与主色调偏红的黄色形成互补。

3.3增加清晰度

在完成颜色调整之后,我们需要让人物主体更加清晰。这里先复制一个包含所有图层的图层(Shift+Ctrl+Alt+E),将其转换为黑白(Ctrl+Shift+U)。然后在滤镜里面选择“高反差保留”,数值设定在10以内即可。

随后,将这一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柔光便可见全图清晰度提高。此时用黑色画笔在蒙板上擦掉焦外的部分以防二线性增强即可。

两张图效果对比:

结语

光影,色彩,景深,清晰度都可以影响一张照片的“通透”程度,只有综合权衡这几个要素才能实现照片的“通透”。但是“通透”绝不是判断一张照片成功与否的唯一依据。例如VivienneMok的朦胧之美。

又如Oprisco的奇思妙想:

这些作品都没有被“通透”所束缚,并展示了各自的特点。

最后补充一点,这篇教程主要目的并不是告诉大家如何拍照如何后期,而是希望大家能学会如何攻克摄影中遇到的难关。简单总结如下:

掌握这一套方法,可以帮助摄影师独立解决问题并突破瓶颈,学技术是很容易的,花时间即可。但是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大家节省时间,更快地实现目标,而对于一个人短暂的一生来说,难道时间不是最宝贵的么?

哈喽,各位摄影老师们好

为了防止失联

《涵莎摄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syzp/33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