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m-mip.39.net/news/mipso_5813045.html
点击上面蓝色文字↑↑↑订阅我们!
搜索或中国国家地理
谈资与专题
这是小编的亲身经历,十一年摄影数据极有可能灰飞烟灭。当得知结果的那一刻,才领会什么叫瞬间呆滞,什么叫跳楼的心都有。事情过去了有10多天,冷静下来,写下惨痛教训,并与各位一起探讨:大数据时代,你的数据保存安全吗?
从头说起。小编我是中国国国家地理新媒体的一名编辑,其实我还是一名拍摄生态微距的自然摄影师。自从年起,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和收入都投入到野外拍摄中,云南、广西、海南、缅甸、越南……我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原始森林里到现在已经11年。
就在愚人节前2天的夜里,我正坐在电脑前修着照片,喝着饮料,这是我一贯以来的姿态……忽然死机,这没什么,重新启动了电脑,但是系统提示我找不到硬盘启动引导!!!经过反复确认,是主数据硬盘故障。还好我有备份数据。
就在我准备恢复数据时,家里的猫咪也想凑过来看看,一个甩身碰倒了桌子上的饮料,正好洒在了工作中的备份服务器上,“吱~~~~~”,电火花、焦糊味道、小火苗、保险盒跳闸……
瞬间呆滞……
一夜无眠……
第二天请了假,赶到中关村,找了一家数据恢复公司。有一种把自己孩子托付给他人的感觉!煎熬等待诊断结果。工程师一脸苦涩:硬盘是硬件损坏,磁头挂了,可能伤及了盘片,数据恢复的希望非常渺茫。
时间过去了11天!想起自己的11年!
翻阅着一张一张作品小图,反复告诉自己:别放弃,别放弃,失去的,要翻倍的拍回来!
左为螽斯,右为眼镜蛇,年拍摄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自然保护区
跳蛛,年拍摄于北京玉渡山
统帅青凤蝶,年拍摄于海南五指山保护区
基于深刻体会这惨痛事故的背景下,小编我也连续采访了几位大咖和友人——在大数据时代怎样保证数据的安全:
李少白著名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
采用双硬盘冷备份,每次同时写入两块硬盘,写入数据后备份硬盘断电保存。
卓鹏资深商业摄影师
首先基于10余年的友情对小编表示了“安慰”,然后分享自己的安全方案:双硬盘冷备份,每次都将照片考入两块硬盘,然后拔下一块,断电保存。
郑洋资深自然摄影/旅行摄影师
同样也采取多硬盘冷备份,不过大概间隔两个月左右备份一次。
蔡石资深人文风光摄影师,孤独星球签约摄影师
主数据和备份数据均采用磁盘阵列,备份数据单独存放。同时蔡石告诉我发生我这种事故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他的一个朋友在不久前发生跟我一样的事故损失了5、6年的照片,过程几乎克隆一样……囧。
王宁《中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
采用NAS服务器备份,并且妥善安排在安全地方。听了我的事故后决定再配置一套冷备份系统。
唐志远资深自然摄影师,《博物》图片编辑,小编的死党
唯一的事故就是年被小编把存储所有照片硬盘格式化……,幸而是软损伤,数据得以恢复。Ps:要不是这样估计小编活不到现在。
冷先生银行系统数据工程师
目前对于自己的数据采取一套主数据、一套NAS数据备份、一套多硬盘冷备份,并且分别安置在不同地方避免同时受损。
经验小结:
1,小编我重新修复电脑时候充分吸取了教训,主机里不再是单硬盘,而是把系统和软件安装在一块SSD固态硬盘上,数据则放在另一块大容量机械硬盘上。这样,一方面保证硬盘基本不会因为系统软件故障遭到损失,另一方面SSD彪悍的性能会让你的电脑有飞起来的感觉。
2,经过和几个朋友的分析的讨论,数据备份还是用冷盘备份,也就是每次单个硬盘接上主机备份,平时放在安全环境下断电保存。这种备份可以通过主机外接硬盘插座简单方便的完成。同时冷备份也避免了诸如猫咪打翻了水杯,烧毁硬盘这种乌龙事件的出现……
3,多份数据备份,同时分开保存,比如家里一份单位一份。这样就算火灾、小偷之类的也无法将你的数据一网打尽,总之就是把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神贯彻到底。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同时也要多花费些银子。但是对于有着重要数据的保存需求和经历过惨痛教训的小编我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叫事……
4,虽然家里有个小宠物是很好的生活伴侣,不过有着重要数据的书房还是宠物免进吧。
小编我也希望就下面的话题与各位小伙伴们探讨:
(1)大家都是怎么保证自己的数据安全?
(2)你理想中的安全备份是怎样的?
(3)对于惨痛的硬盘事故各位小伙伴有什么要分享的?
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