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艺术家谢晓泽瞬

谢晓泽

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终身教授,执Wattis教席

年出生于广东

年清华大学建筑学士学位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硕士学位

年北德克萨斯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

现居美国加州和中国北京

90年代初期开始,谢晓泽便寻找到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以书籍、报纸、档案等媒介作为切入点探索世界,在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裂缝中生出一道光,释放着强劲的生命力。

随着互联网对时代的渗透,世界的信息储存方式开始从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过渡,爆炸式的信息将人淹没。

作为艺术家,谢晓泽在不断迭代更新的年代,以经典的油画作为记录手段,“将稍纵即逝的信息通过更具永久性的语言转换出来”。

如同史前热辣的树脂,将森林中某一片段的古老昆虫和动物碎片凝固成琥珀,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延续着。

易悦:了解到在过去一年中,您的展览非常多,先简单地聊聊您最近的几次作品展?

谢晓泽:过去一年左右是我特别繁忙的时间。年我沉寂了一年,留出时间和空间思考作品的方向和主题。因此到了年,展览都凑到一年,一共有6个个展和8个群展(包括四川安仁双年展),主要在中美两地开展,其中包括上海、汕头、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城市。

▲四川安仁双年展海报

我挑其中三个个展重点谈谈:

第一个是年11月3日-年3月31日在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分校画廊的《对峙与中断:谢晓泽作品展》,展览集中展出了以“报纸”作为创作主题的一组作品。

主要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正反视角》系列,每张画描绘一张现成报纸的局部,展示出报纸正反面图文透叠的效果;

▲《年8月28日,国际先驱报》Xcm布面油画

另一个是《片断视角》系列,主要是一摞报纸堆叠起来,展示图文之间的碰撞组合。由于华盛顿是美国政治中心,所以我选取了政治性比较强的主题,画中的报纸都记录着近期发生的时事。

▲《年7月-8月信息时报》xcm布面油画

第二个是年12月2日在旧金山安格林-吉尔伯特画廊举办的《夜曲:谢晓泽绘画与影像作品展》,以往涉及到社会和历史主题,我都是通过图书、报纸和互联网这样的媒介来表达。

这一次的展览则直接以切身体验、亲眼所见的场景作为创作素材,所有作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华丽夜景,而是带有暗示性和戏剧性的场景,带有社会和经济的元素在里面。

▲《夜曲:谢晓泽绘画与影像作品展》旧金山安格林-吉尔伯特画廊

▲《人行道上(广州)》xcm亚麻布油彩

▲《期待(布加勒斯特)》x.7cm亚麻布油彩

第三个是年12月3日至年7月8日在丹佛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注视》系列展览,我是这个展览系列的第一个艺术家,因此我的个展名称是《注视:谢晓泽》。

▲丹佛艺术博物馆外景

▲《注视:谢晓泽》丹佛艺术博物馆内景

丹佛艺术博物馆给了我两个展厅,一个是展出《图书馆》系列的近期绘画和录像投影装置《瞬息》,另一个是名为“保险丝盒子”的实验空间,展示我从年开始的“中国禁书史”计划。

▲《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图书馆(K24,新约)》92xcm亚麻布油彩

▲《瞬息》-数码摄像

这个以历史和文本研究为基础的创作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是系列摄影作品《细读》,针对中国古代遭禁毁的书籍而拍摄,以原大尺寸细致入微地再现了古籍的内容和质地;

第二是大型实物装置《物证》,展示了近现代书籍包括民国时期左翼作家原版书籍、文革期间不能流通的世界文学名著和地下流行的“手抄本”;

第三是关于我整个工作过程的纪录片《禁书寻踪》,记录了我通过互联网以及在全国各地的旧书店、故纸堆淘书的过程,除此之外,纪录片还围绕着书籍出版和审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者、作者、编辑和文学爱好者进行采访,深度挖掘禁书视角下的社会、文化背景。

▲大型实物装置《物证》

▲大型实物装置《物证》现场

这次的个展对我来说是意义最重大,原因在于,它一方面展出了大家熟知的《图书馆》系列油画;

另一方面也第一次推出了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创作计划,前期需要大量的文案工作,也需要结合例如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为此我也向很多的专家学者进行请教和学习,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哥伦比亚大学埃维利建筑与艺术图书馆》92xcm布面油画

易悦:您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图书、报纸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作为创作主体的,您为什么会将目光聚焦到“媒介”上呢?

谢晓泽:这其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初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直接对生活环境做出反应,比如早期画的废弃车场和杂货店,这些题材作品并没有摆脱掉现存已有的风格,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

后来,这种“没有感觉”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一直到我看见图书馆里堆积的书籍和报纸后,新的视角被打开了。

书籍这个主题很有意思,它是将形而上的观念、思维和知识实体化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化抽象为具象的物质载体。

▲《中国图书馆53号》xcm亚麻布油彩

当时我画了书籍的局部特写之后作,创作的感觉就来了——抽象与具象、观念与现实、记录与视角、绘画与摄影,各种内容之间的碰撞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可挖掘的主题。这是我第一次感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于是从书籍、报纸等物质载体慢慢拓展到其他媒介。

年,我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wjsy/36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