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10月23日下午,在第十三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之后,一场名为《当代摄影诸向》的主题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多功能厅举行。来自长三角的摄影家、理论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代摄影的定义、性质与走向,全新的契机以及各种未知的可能性。
在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顾铮看来,所谓“诸向”,可以把它理解成趋势、趋向,“在最初联络时,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中国当代摄影在方方面面的新实践,这种新实践不妨理解成为一种趋势性的和趋向性的探索,所以这里用了诸向”。
《实验影像的学院样本》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摄影学科带头人矫健
我从国美毕业,在浙江待了近40年时间,在母校任教。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和我的教学团队一直在思考,摄影基础教学,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想不同学校有不同结论,甚至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采用“国美模式”,就是在传统视觉艺术与当代美学的基础之上,注重影像基本语言和理论研究实践。
第一个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和美学修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的传统造型艺术训练。我们提出以东方视觉文化与实验性影像艺术研究为特色,依托中国美院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学术高度,建构美术学院背景下的摄影艺术教学与实践平台。
第二个是要学生们学会表达。比如我们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口述视觉经验。在不同的课程里要求学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述,上台演讲,面对很多人来讲述自己的作品。你有个人化的思考,有表达欲,有独特的艺术方式,那你离做艺术家就不远了。
第三个是对于艺术形态的实验和思考。影像作品一旦呈现,它就是以“装置”的形式存在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它的呈现是一种开放的状态:无论作品是平面的还是混合材料的,它的存在就与墙面、空间、材料等始终相关联,艺术作品的现场呈现是一个以场的概念进行的整体表达。
《现时代摄影的“三个现场”》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慨
今天在这里,我想就当今时代摄影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展开思辨性的探讨。所谓“现时代”的意义,则是出于对当代、现代这样的时间用语与摄影组词之后的概念特指的回避,其时期涵盖,近在10年间,至远不过21世纪以来的20年内。
时间进入21世纪,摄影在中国,日渐呈现出一片异样的风景。
三个现场,第一个就是智能手机诞生后形成的民众摄影。新技术与新工具的诞生,一直是摄影史狂飙突进的开路先锋。兼具摄影与传播功能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可以视为异样的风景得以形成的隐形推手。智能手机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模样与状态,也改变了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身心。我们甚至可以发出这样的感叹:年迄今以来的日子,在体感上如同经历了20年。
本来,这种来源于民间大众的摄影,作为一种现象,无论是作品还是摄影师个人与群体,都很难成为严肃的摄影评述的对象。然而现时代的民众摄影,其表现力与影响力均迥异于我们以往积累的曾经印象。在某些特殊情境或者突发性社会事件中,手机作品的传播价值和社教功能已然凌驾于相机之上。
年6月24日,北京地铁遭遇特大暴雨后,部分站台成了水帘洞。这一场景被一位名为杨迪的归国留学生拍摄后分享到了朋友圈,随后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多家报刊和数百家网站以此照片为配图发布了北京地铁遭暴雨侵袭的新闻,微博转发3万6千余条,评论5千6百余条。年武汉封城期间的疫情报道,那名87岁的老患者在夕阳下欣赏日落的照片,在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海量照片中,以其独树一帜的情感力量和思想内涵,在各大媒体的疫情报道和各类关于抗疫的主题摄影展中备受青睐。在对作品的价值评价中,专家、媒体编辑包括读者受众,没有人在意这只是一幅手机摄影作品。
社会热点与重大事件的摄影报道,只是手机摄影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类型,较为普遍的还有对公众事务的“干预”。年11月,一位年轻母亲在地铁上为孩子哺乳的情景被网友拍摄并传至网上,某公益组织微博在转发时竟批评哺乳者“裸露性器官”。此举立即引发热议,批评者的观点以及不当用词遭致网友的普遍挞伐。社会各界就此展开的话题讨论,既有文明、道德、法律法规的范畴,也有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等现实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通过官微表示,“第一时间进行母乳喂养是每一位哺乳妈妈和宝宝的权利,包括在公共场所。”照片在引发社会伦理和价值观探讨之外,也有公共场所中偷拍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照片拍摄与公共传播中的公民肖像权、隐私权、人格权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一种时代现象,民众摄影也正在介入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建设与改造——它参与了一代人个体心理和集体记忆的重塑,也介入了国人价值观的改造和奠立。无疑,这是现时代摄影的“第一现场。”
现时代摄影的“第二现场”,是作为主流舆论阵地的报刊摄影。这曾经是现实中国以及中国人在摄影中出现、感受到的第一现场,也曾经是“唯一的现场”。巨大的改变,同样发生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之后,其因由同样是技术的革新引发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生态的改变。其直接表现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传统媒体的衰落和移动端新媒体的兴起。
在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中国报刊摄影中的这两种新闻报道形态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这其中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是都市报的兴盛与消亡。兴起于年代初的中国都市报群体,曾经以贴近百姓服务民生的办报理念和市场化的营销手段,在中国的新闻出版界创造了一个奇迹,每城一报、一城数报,可见其阵容之强大;它们风靡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