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27136.html
“
年9月22日晚19:00,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开设的《建筑前沿研究与实践》研究生课程正式开讲。课程主要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并同步开放线上直播,为更多热爱建筑学专业的全国高校学子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本次课程开设获得了华阳国际设计集团的全力支持。
在课程第一讲中,马国馨院士受邀作为主讲人,为大家讲述了“我的前沿研究——建筑生涯的思考”主题讲座。课程预告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线上线下的热情回应与参与。
“
课程简介
“
本次课程的开设者及主持者刘剀教授对各位来到现场的同学们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在线上参与到本次课程的学子们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刘老师向大家细致讲述了本次课程的开设立意及主要内容。
当下,建筑学学科及其领域日益更新,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同学们探索并掌握建筑领域前沿发展与研究的新内容、新方式,成为了建筑学专业教育的一个要点。课程涵盖高水平教学团队与学术资源,希望各位同学能全身心投入,不断提升在建筑创作、设计思维、理论建构、学科交叉等方面的能力。
“
我的前沿研究
——建筑生涯的思考
主讲人
马国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历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年被授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年获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
在讲座伊始,马院士回忆到与华中大建规学院的交流与缘分,并表示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华中大的同学们十分喜悦。他感叹道现在年纪有点大了,可能与时代和同学们有一些代沟,所以在受到关于建筑前沿研究与实践的课程邀请时自己还有些诧异。但回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几经波折,但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感受不同时代的特色,别有一番滋味,对各位同学现在以及今后的人生也将有着些许的启发与意义,这也是为大家带来“我的前沿研究——建筑生涯的思考”这一主题的原因。接着,马老为在场以及线上的同学细致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留心处处皆“学问”
第一阶段为-80年代初,马老表示年当时自己刚刚毕业,社会还有些不太稳定,但与此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各种不同工作的实践经历。虽然有些与建筑无关,但也为自己的社会经历带来了一定的认识与成长。直到60年代末,自己才开始接一些项目。由于当时刚毕业,马老从小活做起,如锅炉房,车间等。年开始做民用建筑。
马老回忆起这一阶段中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与杨廷宝先生在工地相遇,杨廷宝先生在这一过程中询问到墙面马赛克不同色块的比例分配等各种细节并且很认真地做笔记,当时老先生的一句“留心处处皆学问”让马老在后来的人生中受益匪浅。此外,马老还为大家讲述了在当年的时代做设计时一些经历与趣事,其中还细致讲到了自己在做羽毛球馆项目中关于羽毛球立杆设计优化的思考,也是以此启发同学们在做设计时要细心解决各种问题。
年,在经历下乡锻炼后回到设计院时,30岁的马院士便担任了设计室副主任。对此他表示很幸运但也很很紧张。在后续的项目中也认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专业的师傅,马老便跟着师傅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与技能,也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我“真正”做的设计很少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马老得到了外出学习的机会,受业于丹下健三事务所。当时的马老已年近四十,而事务所内大多都是年轻毕业生。谈到这里,马老表示年纪较长确实不如年轻人脑子灵活、吸收快,但却具有更强的分辨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会去认真地思辨好坏。谈及留学最大的体会,马老说道“那个年代信息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外出学习能够更便捷地见识一些国外事物。过去我们都是用望远镜看国外,用显微镜看国内,而现在却是反过来的。”
在外出学习回国后,马老继续自己的设计生涯。他表示其实自己真正做的设计很少。他认为那种协助指导或提想法的项目都不能算是自己的项目,而只有亲力亲为,全程参与的才算是自己真正做的项目。同时他也对在场同学说道今后许多同学可能会去做设计,要把握机会,亲力亲为,从头到尾,因为在这种全过程中,才能学到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
”
“技”有道“艺”无涯
第三阶段为新世纪。在这个阶段内,马老表示自己先是做了许多文字性的研究性工作,包括编撰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等。虽然编写规范、资料集是和建筑设计不太一样的工作,但是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在谈及申奥成功后,需要进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时,马老的一句“我认为各国奥运会的主要使用场馆都应该是自己设计的”,让在场同学都深有触动,这是具有爱国主义与民族性的发言,也深深地体现出建筑师不单单是做设计,而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渐渐地,马老淡出一线,他开始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生体会并撰写出版各类读物。除了与学术相关有关的书籍,其中也不乏有像打油诗集这样休闲解闷的书,同时还乐于用摄影记录人像记忆、生活瞬间。
技有道,艺无涯。这是一位经历过不同时代建筑背景的大师在新世纪闲适创作的独家记忆,也是一位经历过动荡时代的老者在和平年代写意人生的具象体现。
”
“
互动答疑
在马院士对自己三个阶段的建筑职业生涯细致讲述后,本次课程主持刘剀教授组织各位同学与马院士进行亲切的互动答疑环节。面对幽默风趣,朴实真诚的马院士,各位在场以及线上的同学都十分主动地进行了提问。
Q
您认为设计建筑的核心是努力与积累,还是创意和热情?
马院士:首先建筑事业本身很吸引人,但实际上也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同时这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的过程,过程的确常常会很痛苦。此外做设计还要有所超越,要了解国内外目前都是什么水平,我们自身要有哪些超越,但要考虑各种实际情况。有了目标,再去实施,虽然过程可能不会特别愉悦,但是做成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很多职业感受不到的。
Q
八九十年代我国建筑业进行了深入改革,您觉得这些改革中,对今天建筑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哪项改革?
马院士:在我看来,深入的改革主要在于体制的变化,现在社会保持着一个开放的状态,与国外有了许多交流。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由于许多人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分不出好坏。我们要知道从哪些角度去评价建筑,正确的评价是需要更科学的方法,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Q
近几年,建筑行业逐渐衰落,整个社会也在唱衰建筑,对此,您怎么看?您对青年学子又有什么建议?
马院士:首先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有建筑,所以建筑行业不会消失。但这种唱衰的现象,确实也存在着。由于市场规范的不完善,就像我们没有建筑师法,造成行业本身出现恶性竞争等现象。社会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当下的社会充分可以让大家自由发挥,但也存在一些不太好的现象。但就行业本身而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吸引人的行业,同时对社会有着责任和作用。但如果大家都去做其他工作,那么又到谁来做这些事呢?
对青年学子的建议:
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六个要素。
第一个层面:
(一)哲学。这是一个分不出好坏的时代,所以大家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二)历史。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对每个人很重要。不仅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历史,也要注重基层中的个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的一个分子,渐渐地形成大拼图,这也是建筑前沿研究的必要过程;(三)经验。虽然大家现在在学校学到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大学学到的,能够解决具体实施遇到的问题,学会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去了解社会、了解人,对事物进行全过程的认识。
第二层面:
(一)人际关系与情商。人的一生中能够遇到引路人是很重要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做人;(二)机遇。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等等,到了工作时大家就是在同一个起跑线,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不要认自大,认真地把每个小活做好,就会有下次机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三)个人努力。大家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否则机会也会难以把握住,毕竟个人努力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根本。
Architecture
本次讲座得到了在场同学、线上参与同学及工作人士的喜爱支持与热情反馈,许多同学纷纷对马院士以及今天的讲座发出了自己感想。
最后,课程负责人刘剀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用两句话总结了马院士的讲座,一句话是“建筑人生”,建筑贯穿人生沉浮,人生谱写建筑之美;一句话是“艺海拾贝”,将人生中大浪淘沙的真知灼见毫无保留得奉献给所有学子。刘剀教授表示非常荣幸今天的讲座弥补了当年求学时的希冀,能和学生们一同聆听马院士的教诲。同时他希望这门课程的建设将来能切实地影响到广大建筑学子。
至此,《建筑学前沿研究与实践》第一讲圆满结束。由衷感谢马院士的莅临与热情讲解,相信各位同学通过本次讲座也能收获很多,更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讲吧!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辑/杨亚楠审核/王玥牛海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