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佩服沈洵的担当与责任,更敬重他的爱心。他用影像,记录了他的同伴、可爱的兄弟。
——霍玮述评(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采访记者:儒艺
摄影师
沈洵
无锡阳光置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无锡企业家摄影书画俱乐部副会长,无锡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无锡市梁韵企业家文化艺术中心副理事长,无锡市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
沈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喜欢摄影,在长期从事建筑施工和房地产开发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不忘初心、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用镜头记录五彩的生活、珍爱的舞台、迤逦的风光、火热的工地,籍以抒发他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分享他对艺术的理解。
沈洵先后在全国和省、市摄影大展中获奖,其作品多次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上展出,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正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执着前行!
QA天之阔,地之远
杂志:沈总您好!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新时代摄影》杂志采访,分享您的摄影历程,我们很关切是什么原因让您和摄影结缘?您是怎样看待摄影在您生活和工作中占有的地位?
沈洵:喜欢上摄影,一方面是自小喜欢画画,对构图、色彩、比例、层次有些概念;另一方面是受家庭的影响,父亲曾用莱卡相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拍摄了无锡学前街,那临河的牌坊,悠久的古建筑,让人看后过目不忘。哥哥用海鸥方镜相机为我们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留影,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温暖。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了,外面大武斗,我就在家里弄弄照片,自己印,自己放,暗室里孕育出的一张张照片,给动乱的年代带来了年轻时的美好回忆。走上工作岗位,是在浴满阳光的脚手架上,虽然苦脏累,但很有成就感。伴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心中的摄影梦始终没有泯灭。蓝天下的井架,带着安全帽辛勤劳作的建筑工人,落日时脚手的剪影,一幢幢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精美建筑,成了我心仪的拍摄对象。与此同时,摄影也成了一条广交朋友的纽带。-年在太湖之滨建航天部疗养院时,我是施工技术员,与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官兵朝夕相处,共建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用手中的相机,为战士们留影,让他们把照片寄给远方的亲人,了却绵绵的思念。虽然40多年过去了,官兵们大都复员转业,天各一方,但我与他们的友谊却与日俱增,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舞动的翅膀》
如同喜欢画画,爱好摄影,我从小也喜欢音乐舞蹈,在小学、中学、大学始终是文艺骨干的我,更是后来喜欢舞台摄影的重要缘由。尤其是在舞台摄影中的舞蹈摄影,那千变万化的灯光,丰富多彩的舞美,绚烂艳丽的服饰,千姿百态的动作,引人入胜的情节,热烈奔放的音乐,形式多样的道具,动人心魄的瞬间,更激起我旺盛的创作热情。特别是在借用朋友的尼康相机拍摄的舞剧《西施》作品,第一次参加无锡市第十二届艺术摄影大赛,就有两幅作品(“西施美”、“腾跃”)入选,更增强了自己拍摄舞台作品的信心。“孔雀公主杨丽萍”入选年《中国摄影艺术年鉴》;“舞台姐妹”刊登于《人民摄影报》;“起舞恋情”等二十幅作品入选北京《中国首届百名企业家摄影艺术联展》并获得了《人民摄影报》和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授予的“人民摄影家”的称号。“绣娘”获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光影融情》三等奖。“小贵妃”等作品还在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被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杨丽萍的“孔雀之冬”作品还作为中俄建交70周年的文化交流活动入选作品,于年5月在莫斯科展出并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收藏。
《孔雀之冬》
《起舞恋情》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70多年来,摄影已成为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喜欢它,热爱它,总想走到哪拍到哪。因为我感到摄影能给人一种精神的支撑,奋进的力量。尽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坎坷坷,但通过摄影把真善美用镜头表现出来,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影像展示出来,我的内心就感到非常充实,非常愉悦,浑身充满力量,感到人生很美好,活得很有价值。特别是我从年起连续9年牵头举办无锡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无锡市农民工摄影节这个公益文化活动后,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更加真切,我觉得走摄影这条路走对了,觉得人活得很有意义。
《红富士》
《壮美雪山》
平凡而不平凡的身影
杂志:摄影师发现精彩,定格瞬间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深刻的拍摄记忆和我们分享?
沈洵:年8月8日,正是炎热夏天最难熬的日子,不要说干活,就是坐着不动也会大汗淋漓。但是,在扬子江船厂,工人们为了建设大船,不辞辛苦地奋战在码头、工地、车间。最热的船舱里,气温竟升至四,五十度。我随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江苏工业篇的摄影采风团,登脚手、下船舱、去车间,亲眼目睹并用镜头记录了工人们战斗高温坚持生产的动人场面。他们中有穿着厚厚防护服在烧电焊的师傅;也有满身油漆给大船刷新的油漆女工;还有汗水湿透衣裳仍在船舱里挥汗铺设各种管线的青年工人。他们干一会儿活,又在风机边凉快一下,又马上投入了战斗。我也当过建筑工人,在施工第一线曾干过12年,但像这种艰苦的高温作业环境,还是第一次看到。所以当时已70岁的我,也被工人们的精神所感动,从早上到傍晚,连续拍摄了幅照片。我想要用我的影像礼赞这些最美劳动者。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江苏省企业家摄影协会选取了其中一幅“大船工匠”作品,在江苏工业摄影展展出,并作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的重要活动之一,把这幅作品赠给了扬子江船厂。
《大船工匠》
还有就是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给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城市建设第一线的摄影人,我非常关心一线工地在抗疫和复工复产的情况。3月24日凌晨,天还未亮,我带着相机来到了无锡华发首府工地,准备用镜头记录下中建一局-----这支建筑铁军在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复工复产的难忘瞬间。三月的无锡,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我冒着寒冷从早上五点半到八点半,整整三个小时,在工地入口、施工现场、脚手架上、工地食堂等处,用镜头记录了这个刚被政府批准符合抗疫要求在梁溪区首个准予复工的工地情景。在这三个小时里,我着实被他们在抗疫复工中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制度、严厉的措施、严肃的纪律,以及他们为把受疫情影响而停工的损失补回来,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保质保量加速施工的干劲和精神所感动。我把拍摄的照片汇集成“铁军战疫”美篇在朋友圈上发出后,受到了强烈反响,阅读量达到次。这是我自年8月编辑美篇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