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四对摄影组合

白癜风扩散 http://m.39.net/pf/a_6985652.html

今天中午一瞬间,微博和朋友圈都被鹿晗关晓彤炸了。

但娱乐小鲜肉“双人组”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四对摄影组合:荣荣映里、林博彦黄承聪、陈文俊江演媚、汪润中黄乖儿。他们以夫妻、朋友、情侣等关系组合在一起,共同进行摄影创作。

荣荣映里

三影堂创办人

21世纪初,富士山下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大雪,同是摄影师的荣荣映里一时灵感迸发,他们以裸体的方式在自然景色中自拍,裸着身体整整拍了3天。

《富士山》系列

富士山拍摄之后,他们还去了奥地利的雪山,两人褪去衣服,在山里自由地奔跑。

《奥地利》系列

开始蓄长发的荣荣,在作品中把头发和映里的长发编在一起,以此表达他们对“结发夫妻”理解:头发代表烦恼和困苦,把“烦恼”编在一起,共同面对生活的艰难。

《无题》

年,荣荣和映里已经合作了好几部系列作品,他们也没有满足于自我的创作。对于中国摄影的生态,荣荣映里觉得缺少一种推动力,应该有一个机构能够推动整个中国摄影更加健康良性的生长。

于是在年6月,在朋友兼邻居艾未未的设计之下,三影堂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建造了起来。

《草场地》系列

年,荣荣和映里受邀参加日本的大地艺术祭,一家五口人从喧闹的北京,转而进入新潟乡下静谧的田园生活,拍摄了《妻有物语》系列作品。

《妻有物语》系列

林博彦黄承聪

林博彦,年出生于香港,现居上海

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摄影系学士学位

香港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

黄承聪,生于年,现居新加坡

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摄影系学士学位

淡马锡理工学院生物科技(兽医学)文凭

《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

远摄针孔相机,

出于对摄影表现的怀疑,林博彦与黄承聪开始了一部名为《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的作品来尝试谈论摄影本身,而似乎如此谈论摄影的唯一行径就是“不摄影”,作为一次创作,如何“不摄影”而谈论摄影?林博彦与黄承聪投向了器械制造这项劳动中,并把它们连结成一系列视觉机制的原型,期冀以制造相机的中心战术来对抗摄影表现的遗憾。

使用远摄针孔相机打鸟:短途旅游#5,

短途旅游#2的战利品,

带有五个针孔的相机,

将一台幻灯片投影机变成相机的一次改装,

林博彦与黄承聪的作品的确是在摄影的框架下提问,但他们真正关心的明显不是推着摄影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走向未来的某处,也不是如何利用摄影产生的图像进行表达,而是热衷于本体结构和制造机制的转变。于是,在这场对于摄影认知的考古中,他们把整部作品寄希望于相机原型的制造与成像动作之上。

玻璃球负片#17,

(失败的)玻璃球负片#18,

用经过改装的EktaproCin所翻拍的玻璃球负片#17,

林博彦与黄承聪的实验并非是宽泛地去谈论一个模糊的本体概念,在以制造行为抵制摄影表现的过程中,把矛头指向了“摄影图像的制造是如何发生的”这一根源问题上,继而,在“技术发明”的意义上使用这种制造的方式讨论视觉机制与知识秩序,以及,作为摄影的旁观者(不再产生摄影师意义上的摄影创造)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以至于说,林博彦与黄承聪在本质上迷恋的不只是对器械的狂热(当然也不否定存在这种狂热),而真正关心的还是在于主体的认知方式以及结构的转变对摄影创作的影响。

将计时仪器变成摄影工具的一次改装,

来自AHBrass五金店的十三个大门防盗眼样本,

河原温的钟所拍照片的局部取样,

陈文俊江演媚

陈文俊,自由摄影师,年生

曾任媒体图片编辑和摄影师

江演媚,自由摄影师,年生

曾任媒体图片编辑和摄影师

《我与我》

年末,陈文俊和江演媚开始编辑作品《我与我》,关于两人从大学相识至今,大概8年来的互拍和自拍。他们都是摄影师,也是夫妻,习惯把对方的生活状态,无论好坏都发布到网络社交平台上。刚开始的时候,这仅是一些无意识的照片,是他们对过去的总结,也许也是未来的一个转折点。渐渐发觉,这也是他们观照自身和探索他们之间关系的方式。

通过深入真实地记录两个年轻人的生活,同时窥见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下,普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为主书,以37张认真严肃的互拍与自拍作品组成。

第二部分为互拍观照的两本小书,《我眼中的陈文俊》与《我眼中的江演媚》。

第三部分以书信形式,讲述我俩之间的故事。两个人两个版本。

第四部分以简讯报纸形式,截取我俩社交平台上关于彼此的内容,两者都是转瞬即逝的形式。

汪润中黄乖儿

汪润中(生于年)和黄乖儿(生于年)

工作和生活于纽约的艺术家组合

《一本精神分析辞典》系列一

Book(Frud)这个项目挪用了汇集弗洛伊德作品中所有精神分析词汇的《精神分析辞典》一书,将其中所有性别歧视的、恐同的(及歧视同性恋的)、男权至上的词汇用白色标签标记出来,并通过扫描(也可以认为是摄影术的一种)将这本代表“过时的”“权威性的”辞典转化成可以随意破坏和篡改的数码影像,再用较女性化的男性身体和较男性化的女性身体通过数码合成(而非拼贴)“永久的”、“彻底的”破坏了文本,旨在表明西方以白人男性为默认样本的心理构型对女性、非白种人、同性恋种群的偏颇。

《一本精神分析辞典》系列二

我们开始重新考量“身体”及“生命体验”对于艺术的重要意义,我们放弃了以往直接的影像拼贴方式,而在我们的身体上使用了一种更近似于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媒介——手持扫描仪(而非相机摄影的单点透视),从而带入对摄影影像的生产和观看过程的思考。

我们以一种多点透视的扫描方法(而非单点透视的摄影方法)对身体之上自然被身体所破坏的书本影像进行仔细的考察,从而制造出了这些与寻常观看身体的视角全然不同的、扭曲的但同时又是窥探式的影像,旨在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对《精神分析辞典》所代表的“教条主义”进行反思和纠偏,迫使观者在观看被破坏的辞典内容时也窥视着我们身体的细节。

《一本摄影书》

这个项目通过对苏珊桑塔格著名的《论摄影》一书进行模拟、消除及再创造,探讨了摄影与社会符号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实体物与模拟物的模糊边界,并对以摄影为例的当代艺术体制下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进行思考。作品分摄影书和大幅影像两部分进行阐述,两种形式互为补充又互为主体。

《边界》

作品《边界》试图以简单轻巧的艺术语言为支点,邀请观者进入到作品中一同思考发问。作品涉及到的两个主要层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公共空间中的监控与权力”——都是在全球语境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无须过多的解释,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都有进入到作品之中的能力。

《一种摄影前的摄影》

从《一本精神分析辞典》开始,我们开始着迷于“触”这样一种新的但同时又更原始的创造和观看影像的方式。著名艺术史学家李格尔在他的“触觉-视觉”理论中提到,从总体上看,过去人类艺术的发展是从触觉的、近距离接触的知觉方式,向视觉的、远距离观看的知觉方式不断前进的。但到了图像符号泛滥成灾的今天,我们认为,重新审视触觉艺术的可能,对我们突破认识世界的局限、打破视觉中心主义的枷锁具有新的启发意义。因此,这个新项目被我们称为《一种摄影之前的摄影》。

为了突破肖像的展示方式,我们将自己的影像制作成稍大于真人尺寸的光栅立体影像(lnticularprinting),一方面强调摄影影像的物性(objcthood)与肉身性(physicality),另一方面希望观者在空间中动起来,像真正观看一个人一样互动式地观看,而非“独断的”凝视(th“assrtoric”gaz)。

···

编辑

进化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

网络、假杂志-王欢、色影无忌、作者自述

···

每天5-10分钟的碎片化时间

与超过人一起随身学习

22位摄影大咖的真知和见解

少走弯路、稳步前行!

????????????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syzp/31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