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贵州游记二荔波小七孔景区

(接上篇)从水上森林景点出来后,紧接着就进入了68级跌水瀑布景点。这是一条数百米的峡谷中由于急剧的落差变化,使得湍急的水流从上游依着峡谷的地形和河床的延伸逐次跌落,形成了68级跌水瀑布,如同一串洁白晶莹的珍珠镶嵌在翠绿的群山中。漫步在依河而建的观赏栈道上,只见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倾泻而下,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如匹练飘逸,似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令游客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68级跌水瀑布风光。

卧龙潭是从小七孔景区西大门进去后的第一个景点,离西大门很近。这个景点名为“潭”,但以我看来,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属于利用自然条件并结合水利设施而造就的景观。在“卧龙潭”景区,利用一道弧形拦河坝把上游的流水拦住,从而在拦河坝上形成一个深潭,而潭水翻越坝面后跌落,又形成了一道雪崩似的滚水瀑布,非常漂亮。

平静如镜的卧龙潭被周围茂密的树木和竹林包围,让一潭青幽的潭水显得深不可测。潭边怪石嶙峋、古木森森,给人一种青翠欲滴的视觉感。卧龙潭中的水很有特色,虽然颜色是绿茵茵的,但却不太清澈,还略带点乳白色,有点像毛玻璃似的,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质感。水中也有钙化了的树木和漂浮的水草,与四川九寨沟有点相似。

景区中的卧龙潭介绍。

卧龙潭风光。

卧龙潭风光。

卧龙潭风光。

卧龙潭风光。

小七孔桥是荔波小七孔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当属整个景区的画龙点睛之处。当你走到68级跌水瀑布观赏栈道的末端,就可以看到那座被无数人拍摄过的七孔石拱桥了。这座横跨响水河的七孔拱桥用青石砌成,为清道光十五年所建。“小七孔风景区”因其秀丽独特的身姿而得名。小七孔景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特有的古朴,幽静等特点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联合国组织的专家组曾到这里考察后评价:“这里是世界上同纬度上最后的一块绿宝石”。

汹涌澎湃的响水河68级跌水瀑布似乎也颇有怜香惜玉的风度,快到小七孔桥时河面突然开阔起来,水势迅速变缓,在小七孔桥前形成一个名为“涵碧潭”的深潭。“涵碧潭”的名字确实恰如其份,潭面上清澈泛绿,波光倒影,极像是一面专为小七孔桥梳妆打扮而用的镜子。

这是从桥的上游拍的照片。茂密丛生的吊竹、芦苇和树林把小七孔桥和潭水层层包裹起来。让略显苍老、斑驳的小七孔桥身别有“洞天”。

这座清代道光十五年(年)修建的七个石拱小桥,宽约2米,长40米,高5米,横跨樟江支流响水河,从清代起就成为连结贵州与广西间的驿道,曾经在寂寞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而今小七孔景区因它而无可争议地排在荔波樟江风景区的首位,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申遗成功,使不起眼的小七孔桥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桥下游也有一片小小的“水上森林”。

很多游客说怎么看到的只有6孔呢,其实有一孔被浓密的树枝遮挡起来了。而不同的取景角度和光线入射角让潭水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也是小七孔桥最为迷人的特点之一。

这座桥的美丽和迷人已被媒体长篇累牍地赞扬过,我不想赘述了。但来到这里,我要衷心地对一百多年前的工匠们表达我的敬意,正是他们的杰作,让这座宽仅2.2米、长仅40米的小桥改变了荔波、改变了黔南、也改变了贵州旅游景点的形象,吸引着无数游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个曾经偏远之地,让当地的百姓因此得到福祉。

“共享多彩世界”运营者信息:李毅军,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中国图库和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教授级高工,注册咨询师,有丰富游历经验的资深自助游驴友,写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胜景》《旅途撷趣》《仔细打量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摄图记书籍(在当当网、京东商城上均有发售,进入后搜索书名即可找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游历方面的散文,数十幅摄影作品被报刊杂志、网站和影展采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军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军的博客”即可找到)上发表了两千多篇博客,现居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sysy/34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