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雷远东摄影报道
“漆从西蜀来”,自古以来,四川盛产生漆和朱丹,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所以成都成为了中国漆器的主要产地之一。年,成都漆艺成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千年技艺如何“传新”?成都漆器工艺厂90后的新生代,正在“慢工出细活”的雕刻时光中,将青春镶嵌其中。
李果
入行
大漆过敏让他面目全非
李果,成都漆器工艺厂DIY主理人、体验设计师,年入职漆器厂,此前从事美术教育多年。他,是自己“摸上门”的。
蜀华街72号,成都漆器就藏于闹市的市井中。初来乍到,漆器厂上个世纪的陈旧感,以一种不可名说的熟悉,包裹住了李果。厂里的老师带李果转了一圈儿,目之所及是看到一群人,安静地做着手里的东西,以及一堆比自己年纪还大的物件。“沙沙沙”的声音萦绕在每个房间。
“从木胎开始,揉漆、裱布、刮灰、髹漆、打磨、拓稿、雕银、丝光、晕彩……我要对每一个工艺深入了解,当时给我实习的时间是半年。”就这样,李果先后跟着髹漆技师周克平和装饰技师张小波学习,开始入行了。
“我并不属于干活儿细致的人,对型的细腻感知欠缺,而且动作慢。刮灰是我最头疼的,每次看到其他师傅几下就能把灰刮平都羡慕不已。”好在学徒不用赶工,一件东西可以反复琢磨。李果说,两位师父他都比较宽容,容许进步缓慢,甚至时常在生活中照顾自己。
不过,不可避免的大漆过敏,可着实让李果叹之不易。一个多月里,李果全身起红疹,痒得难以入睡。他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眼泪汪汪劝他别干这个了。“这个历程可以看作是与漆在建立联结,毕竟漆器也创作,也是漆以自身的精血与艺术的联姻、散叶、开花、结果的过程。”李果坚持了下来,也爱上了制作漆器的过程。
“在此之前,当我听到说一件器物要花多少工序、多少天才能完成,也许会惊讶、会赞叹,但这些数字只是漆器魅力的投影。就像你从头到尾操办的新房装修,为喜欢的人制作礼物,确定每一个细节的婚礼,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你反复多次调整盒子子母口的契合度,直到完美的那一刻。”李果认为,漆器工艺讲究,做工细腻,生产耗时,这成就了它既可以高悬于庙堂,又可灵活作为精致耐用的生活物件,置身百姓家中。而它与生俱来的灵性,则源自匠人对它的倾注。
漆器厂的直播卖货
漆艺之美,让李果陶醉。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这般绝对纯粹的色彩,来自东方神树—漆树。在象形文字中,“漆”字,上木,中人,下水,“如水滴而下也”。从漆树割下来的液汁,具有耐热,防腐、绝缘、抗酸等特性,被誉为涂料之王。经过漆器匠人的精雕细琢,色彩瑰丽、光亮入镜,贵为国礼,走向世界。从明代论述漆艺的专著《髹饰录》中,他惊讶地读到古人对漆艺的浪漫描述。“金”被称为“日辉”、“银”被称为“月照”、“螺钿”被称为“霞锦”、“灰”被称为“土厚”,“这些比喻,都是包含了巍巍天地万象,日月山川,天造地设。”李果认为,这也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相互关系的整理与总结,手作更要遵从于自然之道。
如此的工艺哲学,让李果理解了漆器厂看似缓慢的时间节奏。“一件作品,少则三五个月才能完成。这里的节奏看似与外面的时间格格不入,却又自成一体。”一位工匠,并不是把所有时间都耗在一个作品上,反而是非常有秩序和节奏地利用“时间差”,交替制作多件作品。他们的内心都有一把精准的时间之尺,可以对抗外界的浮华与喧嚣。
传新
让更多新生代理解漆器、感受漆艺
12月的一个周六晚,成都博物馆一场名为“漆艺之美”的亲子活动,要体验螺钿漆器发簪的制作,李果是活动的主讲人。
“这是我国在年发行的一套漆器主题的邮票,其中一张的图案是这只在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漆木碗,经测定它的化学成分为天然生漆,距今有六七千年。这说明,我国先民对漆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漆器的考古发现,到博物馆馆藏实物的讲解,李果抛出的一个个“知识梗”,让现场八、九岁的孩子们惊叹不已。手工环节,孩子们将木胎制作的发簪涂上黑色和红色的漆色,再小心翼翼地将斑斓色泽的螺钿,镶嵌其上。
“实际上,这只是简约版的体验。如果要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来制作,光刷一遍漆,就得等几天才能干,孩子们可能就失去了作品的完成感。”李果认为,体验课程就是要让参与者最大限度收获成就感,又能体验到漆艺的趣味。毕竟激发新生代的兴趣和理解,是最可贵的。
将学习漆器所获得的体验传递给别人,让这门老手艺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理解,是李果现在的工作重点。在完成成都漆艺工艺流程的初步学习之后,他从生产部调回到了营销部,担任了一个新的岗位——体验设计师,主要的工作就是设计体验、研培的课程和产品,并且完成销售工作。
“有一位中年人,他说自己在蜀华街上住了30多年,从来没有走进过漆器厂,以前一直以为是废弃的地方。当他走进车间,现场看了,再动手体验了,觉得颠覆了自己此前的所有认知。”李果说,正是这样的体验,让人们推倒了对漆艺的认知“壁垒”,让大家有了真切的感知触点。然而,体验设计是一份非常难的工作,这里面包含各种学科的要点。课程怎么安排,工艺怎么轮转,理论如何讲解,实操如何示范,传统如何结合现代,文化如何才能有趣,这只能在一次次经验的积累中去获得成长。
李果在漆器车间
从18年入职以来,他所参与的体验和展演总场次有近场,服务总人次超万人。他还去到过很多城市,见识各地不同的文化和风貌,认识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朋友。
12月22日,冬至。这一天,成都的暖阳将漆器厂的银杏树,烘得金光喜人。厂里的门市部内,新生代员工开启了直播带货,现场打磨作品,同时与直播间的观众“拉家常”。“完成一件成都漆器,小工序足足有70余道,要揩漆和推光来回反复三次,才能呈现温润的手感哟,喜欢我们成都漆器的朋友,欢迎点赞。”这样的直播场景,每天都要上线。李果说,漆器能穿越几千年的时光,依然保持着艺术生命力,是因为镌刻着中华民族审美的DNA。在当下,漆器作品也在传承中创新,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类产品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