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璐瑶在支教学校的宿舍里工作,没见过电脑的学生们好奇地围上来,她用笔记本电脑前置摄像头拍下了这张合影。
年,支教时期的璐瑶。
年的广西田阳县巴别乡。
年,璐瑶(中)在梦想家活动现场。王身敦摄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王京雪)9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孵化乡村孩子的梦想——公益项目“巴别梦想家”发起人、北京姑娘璐瑶扎根广西偏远乡村的11年》的报道。
8月底,一场名为“非凡普通人——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的摄影展在北京举行,展出照片全部来自担任过两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评委的摄影师王身敦。
过去5年,他用镜头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各地长期从事公益事业、探索社会问题解决之道的普通人,赞叹他们“非凡”的生活方式,并想起日本作家盐见直纪的那句“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贡献社会。”
璐瑶是被记录的对象之一。从25岁到36岁,这个北京姑娘已经陪伴了一群乡村孩子11年。
扎根偏远乡村,她力图找到一种方式,帮助解决乡村教育的封闭问题——这是她的梦想。听上去如此雄心壮志,但她11年来的努力,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立志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普通年轻人,可以积聚多少能量。
(小标题)“乡村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贫困,是封闭”
年初,25岁的北京女孩璐瑶从英国读完管理和金融两个硕士学位回国,在正式踏入社会、当个小白领前,决定先到乡村支个教。
她报名参加团中央的西部计划,因为回国晚、报名迟,这年没招满支教大学生的地方只剩两个,一个在广西,一个在甘肃。
北方人嘛,觉得甘肃气候更好适应,她打电话问当地团委,“你们对志愿者有什么要求啊?”
接电话的人很幽默:“就三点,能吃土豆,会吃土豆,爱吃土豆。我们这边别的没有,就土豆多。”
她被逗得哈哈笑,改了主意去广西。
璐瑶不爱吃土豆,她有点挑食,爱干净,在别人眼里多少有点“娇气”。曾经14岁下乡插队的父亲总觉得女儿这代人打小在蜜罐里泡大,不知人间疾苦,也吃不了苦,她对此很不服气。
去农村支教,是璐瑶一直以来的愿望。
她对志愿服务有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