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尧茂书用生命换取长江第一漂,

“长江源头与入海口都在中国境内,我们中国人为何不能去征服?”年,美国著名探险家肯.沃伦宣布漂流长江,四川人尧茂书闻讯挺身而出,要抢在美国人前面完成长江首漂。

有人认为尧茂书头脑发热出风头,其实他并非临时起意,因为他自幼就对长江怀揣一份特殊感情。

尧茂书其人

年,尧茂书出生于四川乐山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乐山地处岷江与大渡河交汇点,尧茂书7岁就能在江中游泳,14岁在人参加的乐山畅游岷江比赛中,取得第28名的佳绩。

尧茂书练就一身好水性,使其对长江充满更多好奇,曾幻想自己成为一名水手,能在长江激流中,体验滂沱大气的快意豪情。

只可惜尧茂书初中毕业,就未继续上学,而是到乐山印刷厂,当了一名普通的照片排版工。

也许因为工作原因,那几年尧茂书迷上摄影,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被照相机占据。尧茂书为得到一张满意的作品,不惜翻山越岭四处旅游,以寻找生活中的美。

后来尧茂书凭借高超的摄影技术,竟被西南交通大学看中,负责电教室幻灯片的制作,后又成为中国铁道出版社特聘摄影记者。摄影为尧茂书打开一扇门,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阔,使其幼年理想逐渐走向现实。

年,尧茂书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日本探险家植村直已孤身单挑亚马逊河的故事,深深为植村直已征服自然、彰显民族精神的勇气感动。

当时在国外,乘坐皮筏漂流世界著名河流,已成为比较热门的探险运动,几乎所有著名河流都已被探险家的皮筏征服,唯有中国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还没有人敢涉足。于是外国探险家将漂流长江视为“人类最后的伟大征服”。

尧茂书在植村直已单人全程漂流亚马逊河的感召下,也萌发漂流长江的念头。尧茂书给哥哥尧茂江写信,表示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为什么等外国人来漂流?他为什么不能第一时间征服长江?日本人能做到的事,他也能做到。

尧茂江在岷江边长大,自知其水流湍急凶险万分。岷江作为长江支流尚且如此,全长公里,落差米的整条长江,其凶险程度则更令人恐惧。

尧茂江对弟弟的想法并未放在心上,认为他只不过想想而已,但没过多久却发现尧茂书当真了。

备战长江漂流

曾有一种流行说法,认为尧茂书毫无漂流经验就是白白送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尧茂书萌生漂流长江的想法后,就开始积极为漂流做准备。首先尧茂书利用一切可能机会,阅读上百本有关长江以及长江流域的书籍或地方志,对长江沿岸的历史、天文地理、气候以及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然后尧茂书还亲自寻访曾考察过长江的杨联康、茹遂初以及沈延太等人,将所有能搜集到手的有关长江科学考察的出版物及照片,都做详细研究。

甚至尧茂书为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还不惜花费4年时间读业余大学。要知道尧茂书少时虽然好奇心盛,但对学习却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只上到初中毕业就早早辍学。

尧茂书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也未忘记锻炼驾驶皮筏子的技巧。尧茂书为更集中精力备战漂流,竟劝说已怀孕四个月的妻子做引产。

妻子刘健蓉是成都人,比尧茂书小十多岁。两人邂逅在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相知相恋多年后步入婚姻殿堂。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平淡温馨,刘健蓉无法理解丈夫突如其来的狂热举动,但尧茂书执意将长江漂流坚持到底。

尧茂书知道长江漂流风险系数太高,深怕自己如果出现意外后,妻子带着孩子很难再嫁,所以极力劝说妻子打掉已成型的胎儿,以便将来能有更好的选择。

尧茂书为妻子谋划好未来,然后全身心投入驾驭皮筏训练中。尧茂书想尽办法买来六条运动员用旧的皮筏子,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赴大渡河、嘉陵江、金沙江训练漂流技术,甚至还到长江源头以及虎跳峡勘察水情。

其中尧茂书在金沙江就试漂十余次。几年时间累积下来,尧茂书大概漂流数千里航程。难怪尧茂书调侃自己训练使用的皮筏子,足够装备一个舰队,由此他在同事中也得到一个“舰队司令”的美称。

尧茂书独自备战长江漂流的同时,也四处奔走讲述自己的漂流计划,试图寻得有关方面对该计划的支持。

非常遗憾不仅有些单位认为尧茂书“说疯话”,长江漂流毫无可能,而将其赶出大门,就连国家体委下属的中国体育服务公司,都没有拒绝支持尧茂书。

原来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与妻子简.沃伦,已经和中国体育服务公司达成协议,由肯.沃伦筹钱,并培训3名中国漂流队员,组成中美联合漂流队,于年8月正式漂流长江。

尧茂书曾给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写信,请求能到美国接受肯.沃伦的培训,以便成为中美联合漂流队成员。可惜中国体育服务公司以只在内部筛选为由,不仅将尧茂书拒之门外,甚至还建议尧茂书不要单独漂流长江。

尧茂书四处碰壁,但他并未气馁,依旧持续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漂流长江的坚定意志与决心,最终赢得四川一些民间团体的鼎力支持。

尧茂书后来漂流时使用的电影机与电影胶卷,就是由峨眉山电影制片厂提供,还有高级照相机以及镜头,则是由乐山新闻图片社等有关单位赞助。

同时尧茂书考虑到正式长江漂流不能使用旧皮筏,必需两艘特制皮筏子以及防水服装。于是有关工厂的设计人员和老师傅,按照尧茂书的特殊要求,为其连夜赶制皮筏子和防水服。

一切都按照尧茂书预订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尧茂书本打算在年9月或10月,亦或到年,准备充分后再开始漂流。但他听说肯.沃伦已经训练好中方队员,准备率中美联合漂流队前往中国时,毅然决定将漂流提前到年夏季举行。

尧茂书的决定招来一片反对声,妻子、父亲等家人极力劝说他取消漂流,只有二哥尧茂江对他表示全力支持。

还有尧茂书的一些同事也对尧茂书不满。因为尧茂书常年在外考察训练,许多份内工作都落在同事头上。

同事们认为尧茂书疏于工作,一心只为出名,所以他们连学校为尧茂书出征举办的壮行会,都未参加,甚至连尧茂书最后一面都未去见。

无论别人怎么反对,尧茂书都不为所动。因为在尧茂书的认知中,长江属于中国,理应由中国人首漂,中国人已经失去太多东西,这一次不能再步美国人后尘。

最后的日子

年5月29日,尧茂书跪别父亲踏上征程。原计划与尧茂书一起漂流的朋友,因家人阻拦选择放弃,只有二哥尧茂江一直支持尧茂书。

尧茂江为帮弟弟搬运物资,特意请假陪同尧茂书踏上这趟风险之旅。他们坐火车从成都出发,先到青海格尔木,然后搭货车到青海最西南端的雁石坪,又买了2匹马与4头牦牛将物资运到长江源头。

6月11日,尧茂书兄弟俩来到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各拉丹东雪山。尧茂书做梦也未想到自己这辈子能看到真正的长江源头,兴奋地一下子扑倒在姜根迪如冰川上。

那天尧茂书身着印有“中国长江”字样的衣服,戴着印有“中国长江”字样的帽子,手举五星红旗,站在长江源头,让哥哥给他拍照留念。

6月14日,一篇名为《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的报道,经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尧茂书超人的胆略与勇气震惊全国。

6月20日,尧茂书完成对长江源头的考察与拍摄任务后,给“龙的传人号”橡皮筏打足气,在纳钦曲下水,开始正式漂流。

特制橡皮筏只能在水深5米时才能飘起,而长江源头水浅汊多,且又水势平缓,不具备3米多长的橡皮筏航行需吃水10公分的要求,所以尧茂书兄弟俩只能在冰水中推着橡皮筏前进。

那种艰辛难以言喻,由于漂流中无法及时补充维生素,再加上强烈的高原紫外线照射,尧茂书兄弟俩的皮肤脱皮溃烂、一茬接着一茬,甚至有时稍微一张嘴,嘴角都会破裂。从出发近一个月下来,兄弟俩都掉了十多斤肉。

6月24日,尧茂书兄弟俩漂完了沱沱河后,尧茂江因为已到请假期限,只能与弟弟依依惜别,带着拍摄好的第一批电影胶片,顺原道返回四川。

尧茂书的整个长江漂流计划预计耗时天,最快也要到9月中旬结束,所以尧茂书在漂流途中设置数个接应站。

首站就是沱沱河,然后就是向下行公里处的青海玉树州称多乡的直门达站,再向下过八塘河口就是金沙江。

金沙江全长公里,至四川宜宾结束,遂在中间的渡口市和宜宾市各设一个接待站。而再向下经三峡至宜昌途中,在葛洲坝设一个接待站,进入长江沿岸平原地带后就基本不再设接待站。

尧茂书采取电报通知或事前约定的方式,每个接待站都有人及时送来必备补给,并取走已完成的考察资料,以免这些资料因尧茂书在漂流中发生不测,而被毁于一旦。

尧茂江与尧茂书分离之日,他们的大哥就已经购买大批食品,赶往金沙江上游的接待站,只可惜大哥再也未看不到尧茂书。

尧茂江回去了,只剩尧茂书一人挑战通天河。那些天尧茂书熬得也很苦。

尧茂书出发没有带任何武器。7月5日,尧茂书夜宿曲麻莱县境内上游公里大峡谷。7月13日,尧茂书夜宿塞河乡江段。

两次夜宿,尧茂书都遭遇狼群或熊的夜袭,虽然两次都幸免于难,但粮食都被熊吃光,以致其断粮两日,只能漂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才能买到粮食。

尧茂书在漂流通天河段的20余天内,曾3次断粮,只能依靠喝生河水维持生命。生活条件的艰苦对于尧茂书来说倒还无所谓,最令其无法忍受的是,现代人长期在无人区遭遇的寂寞。

有时尧茂书在漂流中,只能依靠默诵过去的事情,或是嚎上几嗓子莫名其妙的歌曲,以排解情绪。如果能遇上人说几句话,那种幸福真非常人能体会。

由于尧茂书经验不足,橡皮筏在设计上有欠合理的地方,十分容易进水。再加上长江上游河道复杂、气候恶劣多变,雨雪、冰雹、水浪轮番侵入舱内,尧茂书每天只能在水舱中划行。

所以尧茂书每天上岸露宿时,头一件事就是晾起湿淋淋的衣服与被褥。那段时间,尧茂书漂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最大愿望就是能烤烤火。由此他也真正感悟到原始人为何要拼命保护火种。

7月16日,尧茂书漂到直门达站,他在江中大声呼喊接应人的姓名。当地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听到尧茂书的喊声,跑出来才发现了他。

尧茂书在直门达终于等来接应人曾国强。小曾是尧茂书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同事,他给尧茂书带来家信、慰问信、食物以及猎枪。

尧茂书兴高采烈地读着妻子的来信,其实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最普通的情感,只不过为了心中执念甘愿舍弃一切牵挂。

尧茂书在直门达水文站休整两天,又到玉树州附近的文成公主庙、结古寺、歇武寺等地采访拍照。

在歇武寺内,几位来朝拜的藏族大妈,摸摸尧茂书的脸大笑不止。尧茂书笑称自己为避免强烈紫外线,把酥油拼命抹在所有暴露在外的皮肤上,才造成现在这样黑光油亮的“黑面李逵”模样。

尧茂书下一段航程是金沙江。长江全长公里,金沙江就占了公里。长江落差米,金沙江落差余米。再加上金沙江流经我国独特走向的横断山脉,江中明礁暗石众多,妥妥的整条长江最危险的河段。

所以尧茂书对金沙江的考察耗费时间与精力最多,不过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技术,只要能灵活操纵橡皮筏躲开礁石,就有可能安全通过金沙江段。尧茂书对漂流金沙江充满信心,并准备过了虎跳峡后,就启用新的橡皮筏继续下面航行。

虎跳峡位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金沙江在这里急转北流,冲出一道长15公里,深余米,谷底江面宽30~60米的大峡谷。江水在这里冲出7个陡坎,形成7个高低不一的瀑布,上下峡口落差足有米。

外国漂流者遇到落差较大的峡谷瀑布,经常在瀑布两侧安装支撑物以连接吊索,然后再用吊索将橡皮筏放下去。尧茂书对这种借助外力沾水即为过的做法,非常不认同,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漂流。

尧茂书对自己漂流虎跳峡,也进行了周密部署。他计划将两只橡皮筏扣好,外面用绳索紧紧捆住,他进入橡皮筏吸上氧气,然后任由橡皮筏从一级级瀑布上滚下去。

尧茂书谋划好漂流金沙江的部署,决定轻装上阵。波拉一次成像照相机、玛米亚照相机、16毫米电影机以及拍好的胶卷、电影片,还有一些暂时用不上的物资,统统由曾国强带回四川,等尧茂书漂过金沙江再运回来。

出发前一天,尧茂书的朋友用白漆,重新描一遍橡皮筏两侧的“龙的传人号”五个大字。尧茂书也给单位、妻子以及岳母写了信。

尧茂书做好一切准备,并畅想着如果这次成功,下一次就去尚无人漂流的雅鲁藏布江探险,一直漂到印度境内的恒河为止。

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再次上路,他只随身携带两部美能达小型相机,还有一些必需补给,以及水文站长文光益赠送的一盏酒精灯。

7月24日下午2点,藏族妇女英尕在玉树县相古村江面上,发现距江边5米的橡皮筏,以及漂浮于江中心的尧茂书遗体。

由于江水冰冷刺骨,且又没有可靠的打捞工具,英尕与其兄弟只打捞起部分遗物,而尧茂书的遗体却被冲向四川石渠县境内,再也没有寻找到踪迹。

有人推测尧茂书也许刚出发几十公里,就意外撞到礁石船翻身亡。但尧茂书遇难的确切地方到底是哪里?

经过玉树警方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调查断定,尧茂书驾着橡皮艇漂到通珈峡入口时,猛地撞上岩石,皮筏失控掀翻,尧茂书则被抛出皮筏,造成呛水、窒息死亡。

尧茂书牺牲前一天,他连闯金沙江十几个险滩,直到晚上八点才收筏上岸。那天晚上,尧茂书写下了最后一篇漂流日记。

尧茂书在日记中信心百倍地期待虎跳峡一博,想把中国人的非凡勇敢与智慧展现给世界,却未料他已漂流公里的航程,即将戛然而止。

尧茂书引起的思考

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不幸遇难牺牲。尧茂书的壮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但也存在不解、质疑与争议。

尧茂书单人漂流是鲁莽草率还是勇敢?尧茂书与美国人争长江首漂,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爱国?尧茂书抛下年老的父母以及妻子,甘愿以身涉险值得吗?

尧茂书这次漂流长江准备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漂完长江全程,打破植村直已在亚马逊河上,创造的余公里,落差米的世界漂流探险记录;二是出一本图书画册;三是写一本考察长江见闻的书籍。

足见尧茂书并不仅仅是想与美国人争先,更是想让世人更完整地了解长江的伟大。

众所周知,长江源头地区海拔高缺氧,即便身强体壮的年轻人空身走在那里,都有可能气喘吁吁,而尧茂书却为拍摄长江沿岸的山川风貌、文化古迹,仅电影摄像机、照相机就带了5架之多。

人类不一定能胜天,但人类正是凭借永不泯灭的好奇心与探索献身精神,才推动人类文化进步。尧茂书敢为天下先,正是人类大无畏探索精神的体现。

年6月,肯.沃伦率领装备精良的中美联合漂流队,正式漂流长江。消息传出,中国人群情激昂,纷纷表示难道龙的传人只有尧茂书吗?

10余支装备简陋,基本没有任何漂流经验的中国队伍,欲与肯.沃伦一争高下。最终两支中国队伍坚持下来,一支是民间自发组成的洛阳漂流队,另一支则四川省政府支持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

两支中国民间漂流队与中美联合漂流队在长江抗争,最后中国队以牺牲10条生命的代价,于11月12日到达上海吴淞口。而中美联合漂流队却因内讧,只得中途放弃,肯.沃伦黯然返回美国。

尧茂书梦想中的中国首漂长江终于实现,过程之壮烈,不禁令人唏嘘感叹。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各行各业都大干快上奋力前行。长江生死漂流、洛杉矶奥运会首金以及女排三连冠,成为鼓舞中国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榜样与动力。

时隔三十多年,虽然很少有人再提起尧茂书等人的长江生死漂流,但尧茂书作为那个年代的激情符号,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精神的鼓舞。

至于尧茂书是否值得用生命换取长江首漂荣誉,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sysy/36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