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像艺术学者、策展人、专栏作者傅尔得的展览评论、访谈集《在场:亲历11个重要美术馆摄影展》和《对话:21位重塑当代摄影的艺术家》,历时一年多的编辑、完善,已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作为社交功能的摄影会被另一种语言取代吗?
受访者傅尔得
采访者
何青
何青:傅尔得女士您好,读完《对话》和《在场》两本新书后,我的感受是它们应该可以成为摄影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当然我也很好奇您是如何拥有这样丰富摄影知识体量?在一些访谈里看到您的摄影兴趣来自大一时加入的摄影组,以及“侠客老陈”对您的影响。但我们知道一门跨学科的学习更多是自我驱动和时间投入,那么您在刚开始接触摄影时,通过哪些方式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傅尔得:谢谢您这么说,我从事摄影领域的书写已经有十几年了,积累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回想起来,大一时因为进了学校的摄影组,由此接触了摄影。那时,其实并不是因为多喜欢摄影,更多的是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相处十分融洽的团队对我产生了感召。
在本科期间,学校大大小小的任何性质的活动,我们摄影组的同学都会在现场,此外我们也会做一些自己的创作,那期间,的确是通过陈老师的带领,进行了大量的实战拍摄,在此过程中对相机及摄影技术也有了很深入的把握。但那之后到现在,能一直持续对摄影的热爱,就真的是陈老师当初点的那一把火,那小火苗一直到现在还在燃烧。所以,对摄影的实践是平行于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的,之后,随着我逐渐将摄影作为职业,对摄影的研究就变得体系化和专业化起来。
这过程中,我采访了不少摄影艺术家,也写过不少评论类的文章,我从很多杰出的摄影师那里获知了他们不同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对创作的想法和实践过程,这些丰富的一手资料,在拓展了我对摄影领域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更让我贴近图像创作第一线的实况。此外,我也从各种书本中逐渐累积了摄影领域和整个艺术史的知识架构,但除书本之外,更重要的是与我近些年来一直频繁往返于世界诸多不同的美术馆有关,美术馆是我吸收庞杂艺术知识最重要的源泉。
《对话:21位重塑当代摄影的艺术家》是当代影像学者、作家傅尔得近年来对当下具有影响力和潜力的国际摄影艺术家的访谈合集。她的采访对象遍及世界各地,涵盖了各个门类的当代摄影实践,对当代摄影的发展面貌和趋势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索。
《对话:21位重塑当代摄影的艺术家》,内页
何青:成为摄影写作者是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确定的事?在这之前您是否从事过其他工作?
傅尔得:写作是很早就开始了,但要说到“确定”,这的确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我说的“缓慢”是指在我内心产生强烈认同的过程。一开始,或是源于兴趣或是完成一些媒体的约稿而去采访或写作。但当我开始为媒体写专栏时,我的写作就变得更为主动性,也开始变得更系统性。我一开始工作就进入了艺术领域,多年前,我曾在上海的一家德国摄影画廊工作过几年,那让我对摄影生态的重要一环,也就是一级市场的画廊的运作有了深刻的了解,包括策展、作品装裱等等方方面面,当然,也由此频繁接触了影像生态中的二级市场拍卖会,以及博览会等环节。当然,这中间也对摄影师、画廊和藏家之间的合作及关系的处理等有了诸多的体认。
何青:年您出版了摄影评论和行走杂文的处女作《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引起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