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崔永玲 https://m-mip.39.net/baby/mipso_6486597.html
上个世纪80-90年代,人像摄影师肖全为了给《我们这一代》挖掘拍摄素材,绞尽脑汁,连续跨越7座城市,最后从北京乘火车来到西安,就在年的暑假,他在西安见到了贾平凹,围绕这一主题的拍摄,从此开启了他与西安的缘分。
来自四川的肖全,曾任深圳《街道》杂志摄影记者,擅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拍摄人物生动朴实的捕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洞察力,让他为大众提供一个新的审美与时代视角,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年,肖全受邀为联合国进行一次公益拍摄,对象为两百多个普通人,拍摄完成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收藏了这本《我们期待的未来-》画册,他很快意识到,摄影这件事的意义,更在于如何为当下中国人留下时代的影像。
马克·吕布为肖全拍的肖像为西安记录时代人物群像正如德国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那样,为他骄傲的日耳曼民族,留下了不朽的影像。桑德年前的那些肖像作品,至今依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或许是从奥古斯特·桑德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肖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拍摄事业上。
自年出版《天堂之鸟》三毛摄影专辑、年出版《我们这一代》,到年《我镜头下的美丽女人》的成功问世,肖全在年开始为《肖全-时代的肖像》筹拍,并在许多城市拍摄展出,直到年夏天再次来到西安,此时与年他第一次来陕已相隔27年。
年再访西安从盛夏到凛冬,从穿着短袖到裹着棉袄,西安竟然是他在中国花最多时间去拍摄的城市,也结识了许多朋友。肖全希望为这座千年古都中一个个有趣的人物,按下快门键。
《时代西安的人物群像》耗费半年之久,肖全先后为多位西安人物进行拍摄,每一页照片背后,都浓缩着被拍摄对象的精彩人生,虽然跨越了性别、年龄、肤色与信仰,但他们的职业背景与西安城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契合。摄影师肖全与贾平凹在观展现场(预约下拉文末)在肖全眼中,黑白早已不止黑白,而是一座城市的人文色彩,此次摄影展的故事主线,还要从三个维度来探索。
维度一:跨越年龄的梦想家
出现在肖全镜头中的年长者颇有分量,如中国动态风筝第一人张天伟、中国写意油画第一人谌北新均超过80岁,二人的对所学技艺的传承,堪称出神入化。张天伟像一名老顽童,凭借精巧别致的风筝作品火出了非遗圈,他一改传统风筝的单一性,在全国首次将机械传动与古老的风筝相结合,为平面风筝创造性地增加了风力机械传动装置,使静态风筝活了起来,一个个生动有趣姿态各异。提高了风筝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之成为具有西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代表。
相较而言,著名油画大师谌北新就显得有些“时髦”,他笔下的油画被业内称为“小彩画,大写意”,不但兼容了水墨画和草书笔法,还强调色彩的生机与表现力。一直想当画家的湛北新自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进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深造,由此开启油画艺术创作之路,目前仍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在教育界发光发热。
时间轴的另一头,是30岁的M+Cafe创始人李婧,因为对咖啡情有独钟,年放弃计算机专业从法国回来的李婧辞职创业,拿到陕西第一张可可及烘焙咖啡产品食品的个人生产许可证。在梦想蓝图上,极简主义美学在李婧的每一家咖啡店,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咖啡厅+展览馆、咖啡厅+书店”等多种形式落地,让一大批青年消费者趋之若鹜。李婧和她的咖啡豆
维度二: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肖全在拍摄时,得知大型实景演出《长恨歌》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扮演者:马煜和李洁,不仅是历史舞剧中的“爱人”,也是生活中真实的爱人。历史上有诸多类似桥段,但大都抵不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骊山都被点亮的时候,二人都要在这个舞台上重复着1年前的故事。
我们知道,历史的剧情是无法改变的,但马煜和李洁却在有限的空间内,用肢体语言来诠释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为台下观众呈现高水准的表演艺术,二人在循环往复的演绎中,为世界传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名片,当演出结束,他们依然回到人群中间,享受世俗生活。
同样是对古代人物的演绎,《三国演义》关云长的扮演者,收到了“陆树铭之后再无关羽”的高度评价,他的卧室里放着一把关公大刀,朋友笑其“物归原主”,从小就对关羽情有独钟的陆树铭,在8岁时候就看过《三国演义》的小儿书,对于关羽,他带着一份发自内心且高于喜爱的敬仰。维度三:无国界的艺术对白
艺术的传播,往往需要最通俗的媒介。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建岐,半个世纪的工作都围绕壁画修复而展开,且祖孙四代均从事文物修复与讲解。在他看来,壁画修复有着极为复杂的工序,因为修复不是翻新,还需仿旧,对色彩原料的使用十分讲究。王建岐的工作室不乏有真正宝石研磨而成的原料,但最珍贵的,始终是父亲留下未用完的那一盒,叮嘱他不忘初心做好文物修复工作。如果将壁画博物馆比作过去时,那宋群的城市记忆博物馆和OCAT西安馆,无疑是现在时和未来时。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基于原陕钢厂五十年代厂房改造而成,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建筑的样貌及细节。馆长宋群认为,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能够记录城市记忆,保留城市文化;并通过这种独特的展陈方式,以文字、影像、艺术、建筑等多种展示形式,唤起人们对过往城市生活的记忆。而作为知名英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有着25年中国生活经验的凯伦·史密斯,亲身经历了策展人职业在中国艺术领域的萌芽、发展和壮大,并能够操一口流利的中文,被评为影响中国文化界的个外国人之一,她在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凯伦·史密斯认为策展人可以像艺术家那样,将更多自我的概念融入到展览中,通过策展,她和她的OCAT西安馆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