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光老师寄语:
川大书法一直讲究理论和技法并重,我们要秉持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为此我提倡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会。书目内容不局限于书法相关的专家专著,也涉及文史哲艺术美学等。对所选书目进行总结内容提要,记录学术价值内容,读书会上要提出自身心得体会,可对遗留的学术价值观点进行思考讨论,手写读书笔记不得少于两千字。
时间:12月15号
地点:综合楼B参与人员:级书法本科全体同学罗苹苹《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学散步》是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经典代表作,是其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全书几乎汇聚了宗白华先生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本书语言典雅优美,充满诗意。“美”是人类所欣赏的,更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宗白华先生的这部书为我们如何去欣赏美,理解美,感悟美指明了方向。“美”是多元化的,有清秀美,刚健美,遒劲美,古拙美,典雅美,等等,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和感悟美的存在。阅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置身其中,你能感受到一代大师的境界与胸怀,那种潇洒,那种抒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作为美学丛书中的经典,《美学散步》是每一个热爱美的中国人,热爱艺术的中国人必读一书。
彭湖湾《国史大纲》钱穆
在政治制度方面,《国史大纲》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国史大纲》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谋和。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在文化学术方面,《国史大纲》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这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李玥《谈美》朱光潜
薄薄的书却涵盖了美感,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的人情化,美感和快感的区别,美感与联想的关系,美与自然的联系,想象对艺术的作用,创造、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与区别,以及人生与艺术的相互渗透等美学理论。朱光潜先生用一篇篇短文表达了“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的观点,并指导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不能一味地模仿,包括自然,要投入情感并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表达于作品,让旁人去领略。在欣赏作品时要带着考据与批评的眼光,再聚精会神而往我,达到以我情趣遗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的极自由的境界。
黄琨智《中国书法史》先秦卷丛文俊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甲、骨质地坚硬且不能常得,人们在不断地探求着合适的材质,以负载日益繁多的书写需求。于是周秦之际便有了石刻文、简书、帛书等以各种材质为载体的文字资料。金文与甲骨文比较,从成字的物质条件来说,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约在4000年前就已经使用铜器,到商代时,发现冶炼青铜的方法,从而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从殷商后期至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多是器主的标识、族徽、祖先名字等,一般只有两三个字,象形程度较高,有的甚至接近于写实绘画。这大约因为受早期图画的影响的缘故。它的形式仍然与早期甲骨文有相通之处
张文《俺爹俺娘》焦波著
整本书从包装与文字看来,其中没有过多的修饰与安排,包装很有乡土风味,文字也很口语化,甚至是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正因为这样才显得整本书的质朴,更容易把读者拉入到他们的生活,有的事情可能就是你我曾经有过的经历。作者的爹是一位木匠,上过几年私塾,书中不时的会引用爹引用的诗句与典故。作为一个木匠,爹的“规矩”也很多,“墨线打在木头上就成了规矩,凡事都要按规矩走”“尺子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匠人有什么比规矩还重要的呢!娘是当时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三寸金莲”的小脚,虚岁十九便嫁给小于自己的丈夫,一生勤勤恳恳操持家里的内外。困难的年份总要拿出自家仅有的粮食来匀给邻里,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嘴里还不忘念叨着给看望她的人烧水下面。爹娘在一起生活了72年,由爹掀开娘蒙头红布的第一眼到最后爹去世娘未能知晓的七十二年间,发生的事情难以统计。爹对娘的第一印象是“个子挺矮,长得不算丑,也不算俊,”等到娘九十大寿,爹的评价是“好看,好看,又溜溜,又匀匀,实在好看,实在好看!”“比结婚时还好看,”是真的好看吗?我想这其中的好看也只有爹才能懂……爹娘对“我”的爱,我就选取其中场景与大家分享。爹:“《论语》中有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我给它改了,叫:父母在,可远游。社会变啦,老脑筋也得变啦。”有一天,我离开家已是晚上十点多,山村里没有一点灯火,娘拿了手电,执意送我到大门口,将手电光照到通往村外的小路上,路上的光越来越淡,直至消失。通过作者二三十年摄影作品的前后对比,不光看到了爹娘的老去,也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变化,而更是一个社会的变化,看了照片又怎能不勾起我们的乡愁!最后我还想引用作者的两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我不敢踏上归程,不敢走进那个小山村,不敢面对小院那幢老屋,不敢面对爹娘长眠的那堆黄土。”“回忆是美好的,伴只而来的凄凉却同样是残酷的,我每天期望做一个与爹娘团圆的梦,结果,美梦来了,梦走了,冰凉的枕头上只留下清冷的泪。我欣慰我曾拥有那份牵挂!有牵挂真好!牵挂是一种拥有!牵挂是一种充实!牵挂是一种幸福!没了啥,也别没了牵挂!”
沈嘉蓓《笔法琐谈》孟会祥
书法”这个概念中笔法是核心。按照笔法写出来的文字才可称为书法作品,不遵笔法写出来的文字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可能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可能是胡写乱画。本书谈笔法,以帖学为立场,详细介绍了书写中的姿势、笔锋藏露、中侧锋、用笔涩行、紧收、方圆、曲直、笔势、气韵等内容。
陈小华《中国哲学史》上册冯友兰著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康有为先生的《广艺舟双楫》是继包世臣《艺舟双楫》之后的一部书法巨著。康有为先生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书法的用笔,选帖,临摹等问题,内容详实丰富。是学习书法理论的一部宝贵资料。但康有为先生的部分观点值得思考:1.过分的贬低唐碑,推崇北碑,甚至将唐代书法进行批判。从个人愚见来看,没有这个必要,每一个朝代的书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更何况大师辈出的大唐盛世呢。2.康有为先生尊碑排帖,认为帖不可学,碑无不佳。这一点亦值得商榷。碑与帖都有各自的菁华所在,碑也并非都好,帖也不乏佳书,我们应当有选择的去加以临习,不应当带有有色眼镜去看碑和帖。3.从康有为先生的书法中,碑的意味尚不是非常明确,或者说其书法古力厚重感,金石气与后代书家比起来稍显逊色。这或许是其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未达到炉火纯青。后代书家如吴昌硕,沈曾植,沈尹默,沙孟海等等,他们大都碑帖兼容,各具其貌。以个人愚见,当代大学生对于书法的学习,还是应当碑帖兼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带着思考去研究书法,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问题,我想这是十分必要的。
陈雨晨《林散之-笔谈书法》陆衡
林散之先生书法,独步当代。论者谓其“所作行草为思白、觉斯以后第一人”,此固为世人所共识。此书是搜集林散之先生笔谈手迹并加以整理而成。其中谈到“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我们现在做学人正是该要有这种精神,不虚浮,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并且不可贪多,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也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我们应是在专于一行之外的时间里去多多了解其他行业以充实自己,本末不可倒置。书中谈到多个方面,如:笔法、墨法、布白、学古创新等等多方面,简单的语录确都是经验之谈,深有体悟。
李铮《美曰载道—在美学与书法之间》周睿
书法一旦褪却了那层功利的负累,应该是最美的体道捷径和精神陪伴之一。它代替了一统宗教外在仪式,整合了诗琴画印,把我们时时引向天道之深邃美好,人道之高尚精妙;它超越了时空,在古今对话中丰沛了我们的情思,让我们感到天人古今一体的丰富存在,带给我们莫大的精神慰藉和归宿感。只有复苏了这份天人感应和真挚的情感,书道才能真正的回归。由于“用笔”的高度灵活,“心意”能在忘书的自由中自然流露表达,迹少高妙的创造状态,想象与构思是创作中“心意”的重要内容,书法创作中的心意还表现为偶然性的“兴”和灵感,源于自然万物,也有可能源于人事和主观情绪。
李清清《一心一意来奉茶》程然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觉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儿时对于茶唯一的印象便是苦涩,总是觉得那些饮料更能打动人心。茶,不同于饮料的轻佻,不同于白开水的寡淡,更不同于酒的炽热,不论何时,它总是能够让人抛却浮躁喧嚣,浇灭不平纷扰,种种的不平静都在茶的抚慰下变得沉寂安静。
陈墨奇《谈美》朱光潜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本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