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控制白癜风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383451.html
写在前面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追求的。
这是纵观王学文走过的58个生命年轮,激荡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一句话。
滴水光辉,初心不渝。在平凡与伟大之间,有时只是一段坚守的距离。33载寒来暑往、花开花落,看版面、挑错字、改标题,是他爱岗敬业、尽忠职守的真实写照;讲传承、乐助人、用真心,是他甘于奉献、为人作嫁的人格画像。走进王学文的生命历程,我们一如沙海拾贝,拾到的不过是一些看似平凡而质朴的“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却串联起王学文一生无悔投身党的新闻事业踏实耕耘、忠诚担当的精神线、品格线、事业线。沿着这无言的线索,我们遇见了王学文的不凡与伟大,感动于他用坚守与平凡汇聚成的生命的交响与礼赞。
大美无言,大匠无声。年1月1日,新年第一缕曙光来临之前,王学文走了。留给我们的,有他的音容笑貌,更有感动与激励、坚守与奋进。值此一周年之际,本报今日特别推出报告文学《生命的追求》,以此纪念王学文,致敬那些像他一样,用生命践行理想,用初心践行使命,默默奉献与奋斗的新闻人。
忠诚:新年第一个黎明前,一个生命的逝去,一个未了的心愿,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展
“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卡尔·马克思)
“报社要搬新址,离家近了,还有一年多退休,可以再多做点工作。”这是吉林日报社第二编辑室原主任王学文生前经常提起的一个心愿。
年1月1日凌晨,刚下夜班的王学文突发心梗,倒在家中,怀揣未了的心愿,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新年第一缕阳光爬过窗棂,与床前柔和的灯光交融,缓缓洒落在他略显疲惫、苍白的脸颊上……
9个月后,沿长春市东蔚山路西进。路右侧,余晖下,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与“吉林日报”四个红色大字交相辉映——距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还有十几个小时,吉林日报社新址办公大楼8楼早已灯火通明。二编室夜班值班人员正紧张地编辑次日见报的节日稿件……
火炬在传递,大爱在传承。58个生命年轮,33个春秋奉献,王学文将自己心中全部的热忱投入到他挚爱的新闻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2月9日,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百新一行到吉林日报社,慰问因公因病去世的王学文同志的家属,并送上10万元援助金。张百新说:“王学文同志无比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忠诚履行新闻工作职责使命,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和新闻工作者的崇高境界和职业精神,是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情怀彰显担当,信念诠释忠诚。走近王学文,去聆听一部优秀新闻人践行“四力”、寓伟大于平凡的时代交响;走近王学文,去倾听一曲初心不改、温润如玉、娓娓道来的生命赞歌!
初心:重担在肩,初心如磐。他用生命的追求与坚守践行“四力”,用新闻人的执着信念与共产党员的深沉情怀书写新时代答卷
“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
自告别新年黎明,王学文书房的灯,再没亮过。那枚“全省五一劳动奖章”,静静立在书桌上。
王学文的爱人肖瑛每次走进房间,都下意识看它一眼——那是王学文生前最珍视的。他捧奖章端详的神情,至今在肖瑛脑海中挥之不去。
年春,梨花满树。肖瑛兴冲冲给王学文挂电话,告诉他省交通厅正缺党办秘书,想调他去。
“吉林日报正考试招人,我想考吉林日报!”王学文是吉林师范大学(原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高材生,酷爱文学,写得一手好字。成为新闻人是他的梦想。然而毕业后,他却被分配到范家屯制糖厂子弟中学任教。机会终于来了,王学文没有选择省交通厅,而是执意考入吉林日报社,在其子报城市晚报做一名普通编辑。年轻的心邂逅梦想,绽放的是生命的庄严与承诺,是33载坚守初心的“煮字生涯”。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新闻工作专业性强,尤其当编辑,没有高素质、好眼力、真功夫,就干不出漂亮活儿。进入报社后,王学文不断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没多久,“劳模”绰号应运而生——开饭了,他的稿还没“抠”完;下班了,通讯员的来稿还没“绣”好。
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姜本红回忆:“当年还是手改稿样,学文改过的稿样,总是红彤彤一片,有时,红字比蓝字还多。改动多了,怕照排人员看不清,他就重新誊写。当时,很多同事不理解他。现在看,学文改过的稿样,那是手艺活儿,是艺术品……”
年4月,王学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王学文调到吉林日报社第二编辑室任副主任、主任。报社数次大改版,他都在编辑一线指挥、把关。
编辑工作,需要耐力,更需眼力。既见人之所见,更要见人之所未见。王学文从不凭经验“办事”,常告诫编辑:决不能靠经验吃饭,每次编审,都是“考试”。
二编室副主任贾浩讲述了一件事。一次,记者提交了一篇关于拾荒老人向学校捐助的小稿,字。王学文读罢,眼前一亮:“两年前,咱们记者写过这事,也是这老人,也是这学校。可作后续报道!”编辑们立马动手查阅,果然找到那篇报道。后来,这篇不起眼的“豆腐块”,获得了吉林新闻奖。
人们调侃他“劳模”,还因他素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钻劲儿。
伏于案头,双眉紧锁;紧盯电脑,一动不动;烟灰掉落,浑然不知……老编辑都了解,当王学文抬起头,狠咂两口烟,一个好标题诞生了。“做编辑不能光改错,还得让脑子灵动起来,能抓关键、抓问题,有拨云见日的功夫!”兴奋之余,他总要和身边人分享心得。那一刻,他眼中有光,极像一个孩子。
一编室退休老主任李文彪回忆:“学文编稿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吃饭时,手里还拿着题单。”时任二编室副主任李亚东说:“学文编辑作风极严谨,即使百字简讯,为做靓标题,他都要拿捏半天。”
万卷书香,万里路长。作为老编辑,王学文最喜编辑走基层稿件。他常说:一个新闻人,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老通讯员封锡彬已退休,得知王学文去世,手一颤,电话差点儿摔地上。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当时,封锡彬在省消防总队工作,永吉发水,王学文为及时得到最新一线消息,半夜给封锡彬打电话,协调相关消息及图片。
一次,王学文接到一篇消防队员登高救人的稿件。第二天,他找到封锡彬,去事发现场,核对事实,补充采访。王学文常说:新闻人,只有在现场,才能更接近真相。
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出华章。王学文每年编审稿件约万字,编审版面约个。
报社搬新址前,细心的同事在他办公桌上发现一张字条,上面记录着新采编流程使用步骤,字体俊朗,表述清晰——这是王学文以一位老编辑特有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致敬,向他挚爱的新闻事业吐露情怀与忠诚。
纯粹:纯粹是一种追求。就像他用33载生命时光做编辑,专注而坚定。就像他对母亲,尽孝道;对乡邻,尽情谊;对同事,用真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冰心)
每次开车路过王学文住的那条街,贾浩的心都会一沉。十五年亦师亦兄亦友,点点滴滴,如潮水,涌上心头……
初见王学文,是贾浩调入报社一周后。
“个大,人瘦,头发不多,站你面前,像座塔!”这是贾浩对他的第一印象。
像座塔!在王学文82岁老母亲心里,儿子就是一座塔。
那天,王学文下夜班,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母亲房间,弯腰摸摸地板温度,轻问:“睡着了?”母亲没应,他转身回书房再看遍版样。这个习惯,数十年如一日。有时母亲醒着,他便坐下聊一会儿——王学文知道,母亲也常悄悄走进他房间,帮他掖被角,同样轻问:“睡着了?”那声音,如同问个孩子。
王学文走了,老人像被剜了心头肉,几次晕厥……再也唤不回那每日弯腰给她试室温的好儿子了。
“妈,我回来了!”响亮的声音传来,夕阳西下,楼道弥漫烟火气。年轻、瘦高的王学文拾阶而上,朝老人房间走去……时隔卅载,曾与王学文做过两年邻居的社会生活部主任姜忠孝,至今忘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更让他刻骨铭心的,还有自己的老母亲当年的切切叮嘱:“做人要学王学文,交人得交这样的人!”
扛在肩上的,不仅是母亲,还有老家村里的大事小情。王学文是家中独子,父亲去世后,一直照顾母亲。母亲进城后,远亲近邻都来看她。每到周末,王学文和肖瑛都要忙着接待,老乡寻医问药等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帮忙,王学文从不推脱。办完事,还给乡亲们带点随手礼。时间久了,连报社门卫都知道,只要来了拎大包小裹的,多数是来找王学文的。在老乡心里,王学文是他们在省城最坚实的依靠。
王学文是报社内外公认的好人,找他帮忙的亲友多得数不过来。无论是新上岗的年轻人,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讯员,遇到困难都喜欢找王学文唠唠。他常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
他常说:“人家求上门,咱能不伸手吗?帮了别人,也算活出了价值。”
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学文在经济上不富裕。母亲腿脚不好,他和肖瑛想换套电梯房,却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单位评职称,王学文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抓紧报名。
“别光顾着别人,你自己也得抓紧‘进步’……”肖瑛偶尔提醒他。
“编辑这个活儿,想出名,干不了。没啥名气,反而能踏踏实实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这多洒脱!”王学文笑答。
回首王学文走过的路,不知是职业塑造了他,还是他骨子里的性情刚好契合这个职业。梦想现实,一朝邂逅,他便沉浸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中。三十三载,初心不变,这份坚守,安静纯粹。
摄影部退休的王塞北回忆:当年他刚进报社,一次采访,他冒雨拍照,突然,雨“停”了。他回头一看,高高大大的王学文在他身后,正为他撑伞。
“学文不仅是个好编辑,更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王塞北说,年7月,他无意间讲了一位老将军将一辈子的积蓄捐给家乡绿化荒山的故事。王学文马上要求和他一起实地采访。通讯《将军遗愿,留下的不仅仅是乡情》很快在吉林日报“社会生活”版刊发。笔触凝重,真挚感人。
王塞北退休后,想出本摄影集。王学文忙前忙后帮策划、选图片,最后给集子定名《笑脸》,并建议王塞北把笑得最灿烂的照片放在首页。
“笑脸,记录历史长河中人民的笑脸,也反映了摄影者最大的个人特点。”王塞北说,学文走了,这个集子让他倍加珍惜。不仅因为其中凝聚了王学文的新闻素养与审美追求,更因为“笑脸”所呈现的美好意向,总能让人想起他的温润、和蔼、阳光、向上……
有人这样评价王学文——纯粹的新闻人。
什么是纯粹?
纯粹,是被苹果砸到头的牛顿,日之所思,梦之所萦,上下求索;纯粹,是用钢笔帽顶着胃部的焦裕禄,忍病痛,锻成“两袖清风来去”的品格;纯粹,是就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有了信仰的精神之甘,才把墨汁吃出了红糖味道。
而对于新闻人王学文,纯粹是对初心的坚守,对浮躁的拒绝,是他做人做事、至精至善的人生追求,是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执着与专注!
传承:大美无言,大匠无声。王学文,用生命诠释新闻追求;吉报人,用行动彰显新闻情怀
“自己无论怎样进步,不能使周围的人们随着进步,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绝不以‘孤独’、‘进步’为满足,必须负担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邹韬奋)
一年。
天。
多块新闻版面。
年12月16日,吉林日报第四季度第14场媒体融合培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深度融合路上,吉报步履铿锵,目标明晰。
王学文虽然没有机会再投身于报社媒体融合事业,但他却似乎从未离去,他成了新老编辑心底一缕和煦的阳光,埋头苦干的不竭动力。
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用生命诠释了新闻人“大美无言、大匠无声”的境界。
“不能靠经验吃饭!编辑,认真是第一位的!”王学文夹着烟卷,站在贾浩身后,轻拍他的肩膀。
15年后,贾浩每次打开电脑“开工”,这句话便响彻心底。那句“不能靠经验吃饭”成了他编辑生涯的座右铭。
编辑室,静悄悄——更多的语言和思考都留给那些不够完美的稿样,不合适的标点、不准确的词语、不精练的句子、不醒目的标题……这都曾是王学文不能“容忍”的。他改过的稿样,早成为编辑的范本。
对后辈,王学文关怀备至。编辑巩法琦永远忘不了3年前那个冬日傍晚。感冒初愈,上夜班,稿件多,压力大。可当他打开电脑那一刻,暖流直击心底——王学文上白班,已将部分稿件编排完毕。看着电脑桌上“温馨提示”小纸条,他眼睛湿润了……
“别怕,改,大胆改!”4年前,李玉鑫走出校门考入吉林日报社,分配到二编室。刚来,手生,面对稿件,她拖动光标,一脸茫然。“没事儿,大胆改,不合适,我把关!”王学文鼓励她。
李玉鑫有了信心,开始“大刀阔斧”编辑稿件。边“百度”边学习,字斟句酌。她将稿样送到王学文办公室,他看了一眼,指着一个字说:“来,查字典,看看是否准确……”
一朝永诀,恍如隔世。四载相处,近在眼前。
无论在家还是单位,李玉鑫桌角总放一本《新华大字典》。对标王主任,李玉鑫少走很多弯路。对文字敬畏并考究,让她渐入佳境。如今,她的文件夹塞满各类奖状。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真想和他说一句:主任,下班早回家,早休息。”一年后,提起王学文,李玉鑫仍需强忍哽咽。“只要做一天编辑,我就会像我们老主任,耐心、仔细处理好每一个稿件……”
王学文最后一个夜班,编辑王晶在。报社新流程刚上线,王学文改完稿样,又学操作。他弯着腰、盯着电脑、努力学习的样子,已定格成王晶永远的记忆。面对转型,王学文身体力行,诠释着一位老新闻人的价值追求。
年11月的一个夜班,快下班了,王晶点开那天最后一个稿件:消息、字、标题稍弱……王晶已是编辑近15万字的成手了。操作熟练,点击发送。她刚按下鼠标,脑海便闪现出一句话:“标题还可再精炼!”她毫不犹豫,追回稿件。
“如果王主任还在,他会怎样编这个稿子?”这样的自问,已成为王晶和其他编辑默默持守的工作习惯,就像个加油站,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源泉——这是王学文最生动的人生告白:选择了编辑行业,就选择了幕后,选择了奉献和无闻。但就是这幕后、奉献和无闻,却蕴含着人间大美,散发着一位新闻人平凡而伟大、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终身的大爱与情怀!
永恒:山高水长,向死而生。一个生命倏然离去,灵魂却结成雪白的燧石。这是一位新闻人践行理想的心灵图谱,这是一位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价值追求
“请别伫立我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玛丽·伊丽莎白·弗莱)
年1月2日,讣告贴在吉林日报社一楼大厅。
编辑王也泪目:“主任,足足8年,你手把手带我,亦师、亦友、亦父……我知道,不管我走到哪儿,只要我累了,你的臂膀都会为我遮挡,让我休息。可是,主任,你知道吗?此刻,我正心如刀绞……”
同事张安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学文啊,你真是头老黄牛……就连永别,都悄无声息,不愿给大家添一点麻烦……”
1月4日,王学文葬礼。
老同事、老哥们儿赵培光开车前往。“学文,我不愿送你,送到哪里都不是我的意愿……”
吊唁大厅,哀乐低回。赵培光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你静静躺在花卉簇拥的灵柩里,拽我到你头顶的方位再次三鞠躬。恍然间,你编发过的所有文字和图片都是飘飞的落叶,轻轻地、曼曼地,替岁月诉一怀离绪。”
王学文抽屉里,仍珍藏着他一路走过的印迹:年,获吉林日报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获抗洪抢险宣传先进个人称号;年获吉林省第四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拔尖人才称号;年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年获吉林新闻名人奖……
走后第6个月,王学文被省委宣传部推选为年第一季度奉献类“吉林好人标兵”。颁奖仪式上,许多人潸然泪下。
王学文走了,灵魂却结成雪白的燧石。追忆和怀念,激起绚烂的火花,照亮吉报人前行的路——
媒体大融合时代,吉林日报社推出精品栏目——《求证》。王学文曾协助科教卫部策划、编辑。《求证》成为媒体融合的品牌栏目,荣获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颁发的“年科技传播奖优秀作品三等奖”。直至今日,作为全国省级党报唯一获奖栏目,它仍在海量网络信息里为读者甄别、明辨真伪。
10月2日,《吉林日报》国庆盛典“高光”版面一经问世,获赞无数——14块版聚焦70周年大会,由一版统领大阅兵、群众游行、联欢活动和吉林元素4个章节,主线突出、层次清晰、多而有序。“吉报调查”今日头条号推出后,迅速获得“12万+”阅读量。当天版面,还受到中宣部点名表扬,并得到业内较高评价。
11月29日,由中国记协和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吉林日报《三代人·七十年》系列H5作品获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地方媒体)”,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奖作品……
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一位优秀新闻人的心灵图谱,让“王学文”这三个字嬗变成这个群体坚守的精神传承。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年1月1日,王学文高大的身躯轰然倒下。那一刻,他的信仰与理想之光,却以另一种伟岸的姿态拔地而起。
隆冬时节,大雪初霁。
吉林日报社办公大楼上空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在纯白世界的映衬下,愈发鲜艳……
作者:翟劲涛孙翠翠陈沫编辑:赵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