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林媛通讯员栾秀玲摄影报道)“最难的就是年的最后一周,病人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缺床又缺人,因为纷纷感染新冠病毒,重症医生剩2人、护士剩4人,带领着紧急过来支援的其他科室医护人员一起看护了10张重症床位、26张普通急诊床位的病人,我一个人上了2个24小时的班,同事们高烧到颤抖还在咬牙坚持,每天都有上百个电话协调床位!”1月4日,记医院东院区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EICU主任潘继明,这名近cm高的山东汉子,采访中几欲落泪,“真是医生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幸好!最难的时候已经熬过去了!这周同事们都陆续返岗,医院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将呼吸内科病区,从1个改造扩增到了17个,我们坚信,总有一天,‘潮水’必将退却!”
托底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ICU全称是重症监护室,是当前全院“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住院单元。医院东院区,ICU一共4个,包括EICU、外科ICU、内科ICU以及心血管科ICU。
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接诊的除了院前正常急诊入院的患者,还有救护车紧急拉回的急病患者,他们发病突然而迅猛,发展到“白肺”后,病情易突然加重,短时间内氧合量就会迅速下降,每名医护人员都得全力以赴救治病人。
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距离希望最近的地方。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孟琳,在ICU工作已经14年了,在这刚刚过去的20多天里,每天最高兴的事儿,就是看到又有病人症状减轻能够离开这里转去普通病房。
今天可以转去普通病房的只有11床的奶奶,从得知消息,奶奶就高兴地坐在床上,眼巴巴瞅着来来往往的护士,不肯乖乖躺下。
在她病床旁边,是一位94岁的爷爷,他是EICU里目前年纪最大的一位患者,因为感染新冠引发病毒性肺炎合并其他病症,老人在这里已经住了半个多月,一直昏迷的他只有依靠呼吸机才能维持生命。
在这位爷爷对面,是一名正在做透析的尿毒症老人,刚做完手术后出院回家就感染了新冠病毒,迅速发展成“白肺”,又被紧急收治进EICU。
1床的奶奶也是迅速发展成“白肺”的患者,由于使用呼吸机,老人无法喝水,护士宋杰就用针管一点一点给她喂到嘴里,虚弱的老人,还惦记着宋杰有没有饭吃,用特别微弱的声音叮嘱她“别忘吃饭”。
2床的爷爷“最不听话”,不爱盖被子的他总喜欢歪着身子把腿晾在被子外面,宋杰每次经过这里就得把爷爷的腿慢慢一点点抬回去,再轻轻劝几句。
13床奶奶,85岁,刚到EICU才2天,特别想家里的小孙女儿。她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吃家属送来的饭,但是由于“大白肺”致使她缺氧,老人吃两三口饭就得吸氧几分钟,宋杰一口一口给她喂饭,用了40多分钟才吃完。
床位从10张扩到16张
在这里,年龄最大的患者94岁,最“年轻”的患者61岁,住院最长的已经半个多月,最短的2-3天就可以离开。
孟琳说,由于是重症患者,他们的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进行,所以每一名护士都在“尽最大可能、使出最大的劲儿”承担着治疗患者+照顾生活的双重责任——
给患者做雾化、鼻饲、输液、口腔护理,使用排痰机帮助患者吸痰,帮助昏迷患者翻身叩背,协助病人被动运动,用小桶将尿袋里的尿液倒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氧合不好,随时协助医生开始抢救……
重症监护室与普通病房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有严格的规定,为避免感染加重病情,不允许家属陪床。但是时不时有家属无视规定。记者采访期间,就有家属一遍遍按门铃询问情况,身穿防护服的护士们,不得不一遍遍过去开门、解答后回来再次为自己做消杀才能继续工作,“其实每天上午医生查完房后都会与家属联系,沟通患者情况,但是有些家属就是不肯离开,而且反复按门铃询问情况,这会给其他重症患者带来感染的风险,真的希望家属能多多理解。”孟琳无奈地告诉记者。
由于空间有限,这里的床位,已从最初的10张床位扩到14张,连之前的“过渡病房”都改成了重症监护病房,还有2张床位等设备仪器到位,就可随时投入使用。
而在监护室外面,还有各个病区的呼吸重症患者在排队焦急等待。
下午2点,11床奶奶转去普通病房后,护士们迅速撤掉全部的被褥,完成消杀,另外一名重症患者已在等候。
多科主任“争抢”一张空床
年12月16日,急诊科重症监护室作为全院第一批接受重症“新冠”患者的病区,当日上午接到通知后2小时即腾空了现有病人,下午接受培训后,当日晚上收治了第一位新冠重症感染病人,第二天,仅2个小时,EICU的10张床位全部满床。
紧随其后的,是越来越多的门急诊重症患者如潮水般涌入,却面临着“无床”的现状。
“开年后短短4天,我的手机就接打了多分钟的电话,更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