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家庭影像在线社区
摄影从拍家人开始
学摄影
拍孩子
拍家人
「他们也在拍」系列
一万兄是朋友圈中认识最久的摄影界朋友了。
还记得在年的时候,我进入了一个观感和体验都非常棒的互联网摄影社群—网易Lofter,在那里我结识了许多摄影同好。
而一万兄,正是当时Lofter的摄影主编。
在网易Lofter进行摄影师认证的时候,一万兄私信我说,你可以认证为:家庭摄影师。
缘分是奇妙的,8年过去了,伴随着儿子景川的出生与长大,在完整记录孩子成长轨迹的同时,一万兄现在也正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摄影师。
本期的《他们也在拍》,奶爸想和大家聊聊一名资深摄影主编,新晋家庭摄影师一万兄的故事。
▲一万兄与儿子景川
·
·
动图家庭摄影师?!
一万兄在我的朋友圈中独树一帜,同为拍摄家庭的爸爸,他往往发的并不是家庭照,而是家庭动态图。
这样记录的方式,完完全全惊艳了我,因为太生动了!
仿佛孩子的成长,就像是微电影一样重现在你的面前,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爸爸,以这样的形式持续大量记录孩子的成长。
虽然和他相识8年,但也是在他拍下景川后,彻底被他圈粉了。
▲摄影:一万兄
至于为什么用动图开始记录,源于他参与的第二个互联网项目—一闪社区
一闪最早是以动态短动图为亮点推出的。
作为一闪的运营及主编,一万兄拍下了不少动图,而恰逢儿子景川几个月大,这么一拍,就一直持续了下去,现在看下来,简直是最宝贵的记忆资产。
一万兄说,动图这种表现形式其实就是介于视频和图片之间,特别是记录孩子,意味着你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拍到。
而动起来的画面,观感更为丰富。
▲摄影:一万兄
而看到这样动图记录的一幕幕画面,让我感受到强烈的共鸣和久违的感动。
如果说静态的照片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想象空间,那么动图拍下的家庭画面,一下子就会把我们送回到当时的时光。
当我们老去看到陪伴孩子长大时,童年的一那刻,这动态的一幕幕,我相信会瞬间泪崩。
▲摄影:一万兄
动图的观看体验与照片完全不同,一个是浸入当下,一个是回味流长。
不同的观感对于记录是同时需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文字的阅读感那么好,但电影却还是蓬勃发展一样。
动图接近家庭微电影的观看体验,但作为另一种家的记录方式,拍摄和存储成本都比视频低很多,是非常值得一试的方式。
而且奶爸发现,对于家的记忆,往往就是某些印象深刻的画面,一直在脑中回放。
比如孩子们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学说话,或者某些时刻突然说出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小孩子幽默怪话。
这种回放式的家庭记忆,不正是动图最擅长记录的么。
▲摄影:一万兄
·
·
从看图员到摄影师
一万兄微博的简介中并没有写自己之前作为主编的履历,只是用了两个关键词简单作了囊括:奶爸和看图员
就像清华大学被称戏称为“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一般,作为“看图员”的一万兄,陪伴了“Lofter”和“一闪”这样知名的摄影社区近10年之久。
而作为最关键的运营和图片主编,一万兄往往是参与了平台更重要和关键的初创期。
之前就喜欢摄影的一万兄,除了在运营上为平台带来的优质内容和大发展外,他也通过与不同摄影人接触,形成了多样化的审美和摄影观念,从而推动了他更深层次地去进行各类拍摄的尝试。
▲摄影:一万兄
在从事摄影主编和图片运营的10年期间,一万兄浏览了不计其数的摄影作品。
这些走过的路,看过的图片,都对自己后来的摄影风格形式以及拍摄技艺的提升,有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我个人特别喜欢一万兄拍下的黑白,此处不色胜有色的感觉。
他运用的黑白逻辑和对当下氛围感的烘托都绝佳,可以无限回味。
▲摄影:一万兄
·
·
爷爷仅有的1张照片
在和一万兄聊到家庭摄影的时候,一万兄和奶爸说到一个故事:
一万兄:“在爷爷去世的时候,相机就在我的身边,但我并没有拿起来拍。
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当时的那种环境和气场让我胆怯了,也可能我当时并没有特别深的理解影像的意义。
时至今日我都很后悔,没有把当时悲伤的家人记录下来。
不过所幸在我刚玩摄影的时候,有一年回家为爷爷拍摄了一张,这是他一辈子仅有的一张照片。
当时我问了他半天他都不让我拍,只好偷拍了一张。
这张照片在之后的十来年间成为了我们家族的集体记忆。并将永远延续下去。”
▲一万兄拍摄的爷爷生前唯一的照片
一万兄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家庭日记一直提到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拍摄过生老病死,就谈不上真正的家庭摄影师。
或许,爷爷的去世以及这一张仅有的照片,让一万兄埋下了家庭摄影的种子。
·
·
从摄影到家庭摄影
和我一样,一万兄真正开始全面拍摄家庭摄影,是从孩子出生开始的。
但有意思的是,一万兄和我基本使用胶片不同,他拍摄景川,几乎使用了所有的拍摄器材:手机、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
虽然所用的相机不同,但照片中反映出爸爸的爱,却是相同。
一万兄曾说过,胶片时代的落寞是必然,但胶片并不会消失。
和奶爸的感受一样,一万兄认为胶片是最好的一种家庭影像呈现的方式。
所以他自己拥有一台尼康的胶片相机,并用它不断地拍摄妻儿。
▲摄影:一万兄/NikonFM2
能完整且细致地拍摄到如此多的家庭画面,无疑能猜测到,一万兄也是位陪伴孩子的奶爸。
正如我的猜想,在与他的交谈中,原来景川的成长,他参与了极大部分。
正是如此多的陪伴,才会应运而生如此丰富的照片。没有陪伴就没有家庭影像。
奶爸一直认为,父亲不应该缺席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部分,那不仅仅是孩子的遗憾,更是父亲的遗憾。
▲摄影:一万兄/Canon6D
我曾经一直觉得,器材与拍摄心态同等重要,这也是我几乎不用手机拍摄的最大原因。
当我看到了一万兄用手机拍摄的景川后,让我不禁反思,无论用什么介质记录,都要保持一颗认真,享受当下的心。
一万兄的手机家庭摄影,一点也不逊色于胶片和数码所拍的照片。
反而手机这样便捷的介质,捕捉到了许多用相机来不及记录的瞬间。
▲摄影:一万兄/iPhone
看到这样的照片,我发现:我竟然从来没有记录过这样的画面!
而这些画面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或者不想拍,看不上等原因,最终放弃。
现在看来,非常遗憾,任何时候先拍下都更重要,用手上能用的最方便的介质,就好。
而这样的照片,无疑是最纪实的,首先是注重当下的一刻,其次我越来越发觉,好的手机摄影,带给家人的回忆感最好。
·
·
成为你身边的
家庭摄影师
从图片编辑,转向成为一名职业家庭摄影师,一万兄自己坦言,这样的选择从物理层面来说契合度很高,心理层面也是自己的期许。
拍了几年自己孩子终归还是有一些经验和理解在里面,所以尝试成为一名职业家庭摄影师,将会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选择。
对于国内家庭摄影的趋势,从事10年摄影编辑的一万兄认为:
随着年轻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审美,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就是关键。
因为只要审美能力提升了,每个人就可以很轻易的辨别出哪种是好哪种是不好。
因此也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选择更为真实的一种记录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家庭。
那么职业家庭摄影师就是一个未来有巨大潜力的职业选择。
▲摄影:一万兄/家庭摄影客片
一万兄所在的城市—杭州,是一个家庭摄影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城市。
杭州互联网、设计与电商都非常发达,中产家庭有更好的审美和选择能力。
这也让刚刚拍摄家庭客片的一万兄感受到了为他人记录家庭的乐趣。
对于拍摄客片的独特体会,一万兄认为,拍好家庭客片前提是需要摄影师有对家和陪伴的深刻感悟。
需要你真的热爱,并且愿意走进去别人的家,去感受孩子们的需求以及这个家庭的需求。
去理解一个家庭的意义,才能更好为这个家庭呈现出其想要的状态。
·
·
独家专访
家庭日记:一万兄你好,请和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一万兄:大家好,我是一万兄。一个80后全职奶爸,家里有个5岁的小魔头,他叫景川。
目前是自由职业的状态,曾经做过10年的摄影编辑。
家庭日记:你曾经一直从事于图片和互联网社群的工作,包括Lofter、一闪,能和我们分享下这些经历吗?这些经历对于你的拍摄有哪些方面的推进作用呢?
一万兄:Lofter其实就是我之后10年工作方向的一个契机。
年开始倒腾摄影,刚好那一时期互联网摄影社群慢慢兴起。
所以也算当时跟上风了,就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很多摄影师朋友,形成了自己的人脉圈子。
也因为长期对于摄影作品孜孜不倦的浏览使得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都为后来进入Lofter打下了基础,当然也包括一闪。
这两个产品我就呆了将近10年的时间,在期间不光需要浏览不计其数的摄影作品,更是在长期的用户维护中无形的结交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至于对我后来的摄影风格以及拍摄技艺的提升,绝对离不开多年大量的观看图片这一行为。
我总结出的就是你脑子里已经刷过了绝大多数的摄影风格或者表现手法,叙事技巧以后,你能更清晰的对自己的风格做出判断,从而逐步去成熟它。
家庭日记:手机、数码、胶片,你都有在用,你觉得不同的拍摄器材对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一万兄:我觉得一个摄影师的风格一旦形成,不是器材可以左右你创作的。
什么样的器材最终都会落实于作品上,而个人风格就是这些作品的基石。
但器材之间的差异确实也是存在的。
我近几年拍摄自己的孩子基本都是使用手机的,手机摄影确实会让你的镜头变得柔软很多,没那么锋利,更多的是自然的状态表达。
而胶片我虽然也拍了几年,但量并不多。胶片对于摄影的呈现效果上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你在使用胶片拍摄的时候难免会变的谨慎些。
数码其实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存在,现在的相机也越变越小了,有些甚至和手机差不多大。
这带来的影响是你的视角也会变得随意和亲和些。
如果说性价比最高的应该还是数码,这无可厚非,不管是各个方面上来看。
家庭日记:特别喜欢你用动图gif记录的儿子景川的一幕幕画面,这好像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有父亲如此完整地以动图记录家庭,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现形式的?动图和静态的照片,你觉得呈现和观看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呢?
一万兄:哈哈,其实还是因为一闪的契机吧。一闪早期就是以动图开始的,以至于我加入后半年的时间还只能发布动图。
那时候小孩刚好几个月大,就拍摄了一些视频作为素材在一闪上发布。慢慢的发多了,后来开放静图后也就有了拍摄动图的习惯。
这种表现形式其实就是介于视频和图片之间的一种方式,确实在摄影这块里很少有人会用纯动图的形式记录。
其实最早也就是因为有趣,特别是孩子,意味着你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拍到。
在这个以视频为主导的时代,动图相对成本更低,却又比静图更为丰富。
我觉得各有各的好,有些人只喜欢静态图片,有些人则更爱动起来的画面。每种形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家庭日记:你觉得国内为什么出不了像Instagram这样的图片社交软件呢?
一万兄:这个问题太尖锐了,在这个行业10年了,曾被无数次问起过这个问题。这其中的原因是在太多了。
年那会儿Instagram在国内还可以正常访问,我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玩的。
同时也很荣幸被Instagram推荐过,这对于已经在从事摄影社区工作的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激励。
因为有一个很简单的认知,Instagram它足够的大和包容,这里面是一个世界。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有一个很好的编辑推荐机制,可以很好的做到留住几乎所有优秀的内容创作者。
这就是它可以做出来的前提,对于一个社交软件来说。
我想上述这段话里就已经回答了大部分关于为啥国内做不出像Instagram这样的图片社交软件的问题了。
家庭日记:看到你在视频里说,“胶片时代的落寞是必然,但你始终觉得胶片并不会消失”,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一万兄:因为它是最好的一种影像呈现的方式,只要你接触过它以后。
而且我注意到现在的00后都开始玩起胶片摄影,所以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所谓的小时候的某种家庭照片的情节。
而是胶片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最接近于美好的存在,人的本性很难去拒绝这样的美好。
所以不光是专业领域的,亦或者爱好者领域的都始终会有部分人在继续使用胶片,有需求就会有资本持续的介入,它也自然不会消失。
因为就目前来说它确实无可取代。
家庭日记:你也开始拍摄商业家庭摄影客片了,你觉得拍自己家和拍别人家有什么不同?
一万兄:对我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的投入,自己的家人是一种时间跨度更久的拍摄。而客片是需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的。
这里说并不是因为时间短所以就拍不到更好的照片,这两者没有可比性。
孩子是个很有趣的生命体,景川几乎是我从小带大的,我每天都会陪他玩带他出去溜达,给他拍摄照片。
有一个体验成长的过程真的很像看着自己又活了一回。
因为第一次你的记忆都是不存在的了,这一次你可以从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很多成长的影子。
所以客片的拍摄的前提是需要摄影师有这样的感悟,当然这种感悟不是说你一定要去生个孩子并把他带大,当然如果有,那是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没有那就需要你真的热爱,并且愿意走进去,去感受孩子的需求、家庭的需求。
去理解一个家庭的意义,和需要为这个家庭呈现出其想要的状态。
家庭日记: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你,从一个图片社群运营转向一位职业家庭摄影师的呢?
一万兄:因为国内做不出一个像Instagram这样的图片社交软件哈哈哈…
至于为什么转向家庭摄影,我觉得从物理层面来说契合度很高,心理层面也是我的期许。
拍了几年自己的小孩终归还是有一些经验和理解在里面,所以如果尝试做家庭摄影会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
家庭日记:作为一名资深摄影社群运营,你是如何理解家庭摄影这个题材的?你又是怎么看待家庭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
一万兄:过去10年我在社区里看到了不计其数的家庭、儿童相关的照片。
他们共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的照片都是使用了一个模板进行套用。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家长允许影楼或某些机构给自己宝宝的照片进行磨皮处理,变成一个瓷娃娃一样的放在家里?
我儿时的照片不多,那时都是请照相师傅到家里拍个全家福啥的,我现在看那些照片都会为那种生动立体的脸感动不已。
当然以上并不是说家庭摄影,因为家庭摄影会在未来颠覆大多数家庭对于家庭影像的认知,从而为家人记录更真实、自然且生动的家庭记忆。
家庭日记:家庭摄影从过去无人问津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