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志愿者到独当一面的公益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820.html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学生时代的米志敬对遥远的山村生活的想象。年11月,一场『捧着希望进凉山』报告会,冲击了她的认知,『没有想到,凉山如此贫困凋敝』。

经过建设的凉山

在报告会的感召下,米志敬参加了两届凉山志愿行。孤儿探访、办摄影展、开展募捐……公益慈善的种子在她心底慢慢发芽。大学毕业后,她加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一个可以将公益慈善当职业的地方。

从青少年心理重建项目再到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米志敬实现着一个职业公益人的精进成熟。从刚进基金会的『小米』,成长为领导与同事眼中的『大米』。

一场报告会

结缘大凉山

01

若不是知道米志敬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已有13年,单看面相,还以为面前的是一位大学生。齐耳短发,戴着眼镜,更显青春之气。米志敬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向我们讲述了她与公益慈善、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故事。讲到哪里,纯粹的笑声就落到哪里。

米志敬与公益慈善结缘要从一场记者的报告会开始。年的11月,《天津日报》的一位记者来到天津理工大学做主题为『捧着希望进凉山』的主题报告会。为像米志敬一样的大学生记者们讲述了自己在凉山的见闻和经历,她十余次翻山越岭、走独木桥、进高寒地区,寻访孤儿,开女童班、发助学金……这着实把米志敬震撼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记者与凉山的缘分,源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组织的『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后来,米志敬也与这家基金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听完报告会,米志敬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她提起笔,给那位记者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去大凉山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年和年的两个暑假,米志敬走进大凉山,做孤儿调研,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入户调研,资料整理,数据录入分析……在大凉山的日子,米志敬过得既忙碌又充实。对于她而言,一切都是意义非凡的。『我以前从来没想到,原来公益慈善也能当成职业。』

年毕业后,米志敬选择了与大多数毕业生不一样的道路——从事公益慈善,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

主动申请

扎根灾区3年

02

米志敬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后,恰逢汶川大地震发生。因为此前她曾在凉山参与过志愿服务,对四川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次主动申请调入灾后重建办公室,长驻四川。

在四川,米志敬积极与国际美慈组织合作,负责『加油——在运动中成长』青少年心理重建项目。后来该项目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已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展型教育品牌项目,年度资金规模超过千万元。

扎根四川的3年时间里,米志敬发展项目学校/社区所/个,受益人达8万余名中小学生。她还参与编辑、出版了《加油教程》,实现了技术的本土化与发展。回想驻川的那段经历,米志敬觉得完成了项目专业化的基本积累。

米志敬说,扎根灾区近3年的灾后重建经历,让自己在实践中充分领悟了『需求为本,理性重建』的理念,也锻炼了她的项目管理、组织规划和沟通协调能力。

从灾后社会组织资助

到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

03

年,米志敬回京加入项目合作部,从自我操作执行公益项目到社会组织合作,她开启了职业公益人的进阶。

米志敬参与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基层社会组织合作发展的探索、实践之路。年至年间,该项工作共支持约50家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汶川、雅安、鲁甸震后社区陪伴、社区重建、社区发展计划,建立了『公益同行·社会组织参与灾后发展』的项目模式和合作机制,年度资金规模约万元。

年至年,米志敬与团队共同梳理社会组织合作策略,形成了『联合筹款、支持社会组织创新解决方案、委托社会组织执行』的三种合作模式。她与团队勇于创新、拓展资源,年度资助资金规模增长至0万元,从最初依靠灾后资金到实现了常态下基金会与社会组织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的转变。

其中,『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已成为行业内的『明星资助项目』。每年投入超万元用以资助具有发展潜力的公益项目进行创新方案研发、迭代升级、规模化推广。截至年底,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已连续开展六届,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共计家公益组织参与申报,个项目获得资助,项目覆盖30个省(市、区),直接受益人群超过24.6万人次。万余人次参与投票,引起社会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syys/36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