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nb.ifeng.com/a/20180331/6472849_0.shtml
01
—
见了个人,为何总是合作不成
在国内,感觉是极其消耗的,掏空的。
因为从普通打工人、公司中层、高管到老板,甚至上游的投资人,都很卷。翻译给海外华人听,就是你付出好多无效时间,真实收获好少。
虽然见了很多人,但真正能落地的项目太稀缺。
身边不少朋友,共同感受是:每天说了很多话,见了一茬一茬人,甚至是一个咖啡时间同时见几茬人——效率高到碎片化或时间管理大师,可还是只能从几十件事里“幸运”地筛出一两件相对靠谱的,即便如此,还经常得先免费干活,苦苦熬着等甲方付款,为什么谈个靠谱的合作都这么难?
合作能好好做成,就三点:
首先,实力。
其次,信任。
第三:以上两点缺一不可。
实力包括,资源是不是真的掌握在你手上,还是在别人手上——比如你只是介绍人、搭便车的。
比如,你能给别人的价值是不是别人行业刚需?还是说属于有更好、没有死不了的那种资源?当经济环境好时,后者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但当环境变化呢?
很多时候信任也有了,但迟迟还是合作不成,问题还是出在实力——能不能交换价值。
实力就是你直接能输出给别人的稀缺的、被刚需的价值。很多是有门槛的。
没有实力,介绍起自己都费劲。
很多人说国内忽悠,但忽悠的尽头是什么?是冤大头。
但经济下行时,人们还是相对会更谨慎,纯忽悠也不行,毕竟忽悠行业也内卷。
你切身感受到的实力是什么呢?魔都一位小伙伴说:在魔都,如果你们公司专业性极强,哪怕没有所谓的背景、关系,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生存空间。
帝都一位小伙伴叹:没有关系,怎么能拿到好项目呢?
实力这个词在不同的城市语境下有了不同的注脚:
你在行业做了多少年?服务了哪些牛掰的客户?
你有什么别人拿不到的稀缺资质?你能不能决定别人的命运?……
所以总是各种无效折腾的时候,你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实力不行?
勇敢面对这点,也非坏事。认怂,但不等于放弃努力——打铁还需自身硬。
02
—
接受低限or追求高线?
回来孤勇奋斗,积累回芬兰做事的经验,也终于知道了我在芬兰的时候国内的一些渠道是怎么忽悠我、坑我的哈哈。
这就是我当时很想要回国搞清楚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这场间隔年的“游学”还是学有所成的。
但时不时,会陷入一种焦虑:我要赶紧回芬兰陪孩子,我又怕回国“游学”白瞎了疫情下来回穿梭中芬间几次高时间、经济成本的支出,怕积累得太慢,让孩子等不了我的爱。
于是心理包袱一度很重。甚至感觉好像抑郁了。
有个朋友说了句话点醒了我:你是孩子的母亲,你给了他生命,你不欠孩子的。你不要总自己背负多余的负罪感——是整个家庭需要努力,不是光需要你一个人承压,这些年你为孩子已经做出最大事业牺牲,而且至今在为了家庭的未来奔波到苍老,这是你能做到的极限了,你不欠孩子。
我说,我定位肯定是做个普通人,因为这是我能力的限度。作为一个假独身、真独居的女性,在国内时一直不愿意去做自己内心绝不可接受的某些“交易”“交换”,那就肯定很多钱和资源是挣不到的,那就接受这个现实嘛——人生又不可能总是往上扬的势头走的。
坦然接受人生的低限,在这基础上再追求价值高线。
底盘要稳。
另外,夫妻永远是利益共同体,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努力,他也在认真思考努力的方向并开始行动,家庭就会稳。
03
—
人生时间表要清晰
今天有个朋友说我:
我怎么感觉你不聚焦?虽然做了很多领域,但还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我如实回答:这就像一个初创公司,还在各种探路期,看什么业务能真正做起来。说明现在还没找到方向嘛。要坦诚面对这个阶段。
他说: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找到方向了。
我说:你说得对,但我有点特殊,作为家属陪老公孩子出国,以前干了十年的专业/行业领域在异国他乡完全不能继续做了,彻底改了轨迹,所以我还在重新、从0起找方向。
我说回来游学的“课程*时间表”是这样:
第一步,破圈——我出国以前所在的某体制内系统离产业太远,完全不懂外面的世界。
第二步,学习商业相关经验——比如逐渐会看什么项目不靠谱,以免今后回芬兰跟国内对接时再被坑那么惨。
——这两个已经基本实现了。
第三步,做加法——各种积累,允许阶段性熵增、小混乱,就是现在的探路期。
第四步,做减法——找到方向后,小切口,聚焦打透,其他可放下或分出去。
他说:思路很清晰。加油。
最后一件事,就是我学会了拒绝。比如,拒绝某种过度透支、以致于自己身体健康差到完全hold不住自己的崩溃状态,不整合是不行的。规则是可以重新谈的——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这点,谁还相信呢?
所有配图作者是优秀的摄影师:
secretdada
你在你的年龄阶段
正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想知道别人在成天想些啥
评论区见
-End-
作者简介:一个相信“总可遇见欢喜事”的菇凉。
文北极圈恋人原创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获得商务合作许可
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欢迎朋友圈热烈转载!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