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员在中国南极长城、中山站及昆仑站取得丰硕成果。
长城站科考自年12月19日进站,至今年1月20日出站。在此期间,队员杨伯宇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排除仪器设备故障,顺利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的升级维护和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联测周边已有大地控制点等工作,确保了南极长城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的常年连续运行和数据实时向国内传输,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自主测绘保障能力。
1月30日是大年初三,队员冯洋、王连仲使用六旋翼倾斜摄影无人机“阳光号”在中山站实现首飞,成功获取南极中山站区倾斜摄影数据(如图),数据成果质量良好,满足设计要求。由于中山站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技术人员自1月中旬起针对“阳光号”进行了电池低温工作持续时间等十几项测试。技术人员克服天气、交通、空域等多种不利因素,于中山站时间1月30日16时完成中山站区域倾斜摄影飞行,拍摄区域约0.5平方公里,获取数据约10GB。在后续的工作中,“阳光号”将根据天气情况,对拉斯曼丘陵其他区域继续开展倾斜摄影航拍工作,预计2月下旬完成全部工作。
2月5日晚,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昆仑队圆满完成内陆昆仑站科考任务,队员吕立楠随队安全返回中山站。本次内陆科考历时53天,全部行程逾公里。在此期间,吕立楠利用GPS精密单点定位和双基准站测量方法圆满完成了南极内陆车队导航、沿线冰流速点复测加密、昆仑站周边冰流速网复测加密、泰山站机场和昆仑站机场定位等工作。其中复测昆仑站站区已有点位50个,复测泰山站站区已有点位9个、加密点位7个,复测路线已有点位12个、加密点位15个。此外,确认了昆仑站周边冰流速网核心区外遗失点位15个。根据昆仑站队的科考计划,科考队员经短暂休整后,将再次返回内陆出发基地,进行科研设备、生活物资整理等后期工作。(冯洋杨伯宇吕立楠韩惠军)
更多信息请浏览中国测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