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罗攀老师近日写了篇关于数字影像的深度好文
作为一名知识的搬运工
小编转发过来让大家学习~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眼睛天生为自己赋予的世界并非总是充满着好奇和赞叹。它里面夹杂着生动和乏味,温暖和绝望。很难弄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谁是世界上第一个艺术家,明确地把他/她认为美好的影像,有意识地记载下来。
一个原始人无疑会喜爱温暖的太阳,和煦的清风,火热的篝火和诱人的异性。这一切都几乎是不需要什么美学教育就可以天然获得的,因为它们很好地满足了生活的需要。相反,黑暗,寒冷,陌生和死亡等等让他们总是极力地避而远之。大概几千年来,这样的生活记忆,渐渐地形成了关于美学的最早的定义,直到现在它依然是人类艺术的最基本的原则。
以达芬奇为首的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已经他们的继承者和变革着,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视觉作品。留下了关于透视,光线和反差,色彩和影调的知识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直到现在,至少在我们的电影的视觉美学上,不仅没有超越几百年前的艺术高度,甚至还远远落后与他们。
上面两张绘画来看,上边是印象派作品,下边是古典主义作品。抛开绘画内部美学流变不谈,单是仅仅观察树下阴影的色彩,我们就发现,印象派已经超越古典主义的写实和庄严色彩,而是进入画家的主观和内心,甚至借助了近代光学/色彩学科技的成果,已经开始把处于高色温区域的树影处理成蓝色。这不能不说绘画艺术上的一次革命。
而我们的电影视觉美学进步之上,基本还是处古典主义美学的范畴,远远没有达到印象派的视觉探索层面。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不能在胶片/光电元件上呈现如此柔和,色彩如此和谐和均匀,高度美感地记录大自然本来反差极大的影像,即便是我们的眼睛也不可以。
从这一点上说,影像的探索和革命,不是已经无路可探,而是刚刚开始。
活动影像的记录历史不超过年。我们总是非常夸张地宣扬各种“创新”,“革命”,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革命和创新其实依然没有走出“所见——记录——真实还原”地流程。由于就如同化学产品炸药比电学产品电话要早发明一千年一样,胶片不可避免地早于光电转换芯片来完成活动影像的记录任务。从这个含义出发,化学染料影像所特有的气质和风格,一定要早于电子信号确立世界范围的关于影像的美学基调。而一旦美学基调确立,它的毁灭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带着科技自豪感的溴化银感光乳剂却在记录影像的能力和适应度上,从一开始就远远落后于传统的矿物质颜料(油画)。绘画可以描绘漆黑的夜晚,微光的黎明和黄昏,烛光摇曳的上流晚宴,但是胶片只能生硬地,拙劣地,而且肯定是大费周章地复制廉价的画面。这些从早期好莱坞的电影可以看到。直到最最成功的模拟真实夜景的英国电影《巴里·林登》的出现。从可以说,在这一个层面,胶片和绘画开始接近了。然而《巴里·林登》的艺术成就在当时是不可复制的,即便是现在都是不可能复制的。那就是超低感胶片+F0.7的镜头(该镜头用于太空摄影)。
胶片时代统治了电影大约一百二十年。无论怎么过分,胶片靠着三层感光乳剂为人类留下了无数高不可攀的艺术杰作,单单就影像层面,它开拓了传统绘画在光学透视,光影变化等方面无法完成的变革。胶片记录人类接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无可估量的财富。因为胶片感光原理的特征,或者某种缺陷,它同时为现代影像美学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几块基石。这些美学原则,一部分是从传统的绘画继承而来,有一些则完全是胶片本事赋予的。
由于光学透视原理取决于镜头本身的特性,本文暂时不作过多的讨论,而是重点从影像的色彩还原,色彩平衡,质感还原和表现,对真实光线变化的适应和记录,最后是光线质感和人类生存意识形态演变之间的某种不可言说的关系——这可能是我最感兴趣,也是最神秘的部分了。
首先胶片从低感光度向高感光度进步,这本身就带来了电影视觉艺术的变化。传统美学的古典,庄严,假定性一步步地向真实,现代,潜意识方向发展。同样是夜景。我们看看
年的柯达彩色底片(EI)和4年的柯达VISSION(EI)两款胶片因为感光度不同导致的影像风格的迥异.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影像,有关于感光性能的不同,导致光线使用的本质不同,这当然是美学的整体进步。
《穷街陋巷》中,在处理夜景上,由于感光度不够,所以摄影师不可避免地选择是使用硬光(唯有此才能最节约的曝光),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影子,由此产生了一种粗燥的,刚烈的影像风格,一直影像到九十年年代。而到了《禁闭岛》,高感光度的胶片使用,似的利用微光进行摄影的可能性变大,摄影师开始喜欢微光中捕捉光线的细微变化,过去的强烈的光影特征基本看不到了。
所有的影像发展都是缓慢的,甚至是螺旋似的,有时候一种早已被放弃的风格会在某个时候重新使用,这如同当年新古典主义复兴一样。不过这些都没有办法和发生在21世纪初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相比——数字化的到来。
之所以我把革命这两个字加以引号,是因为在我看来,胶片到数字技术的变革,也仅仅是一种变革而已,根本就不是很多为之欢呼和惊恐不已的人称之为的“革命”。在详细说说明我的观点之前,我还是请大家注意下面两个画面。
从上面两张图片来看,哪一个使用胶片拍摄的,哪一个是用数字拍摄的。估计除了专业人士,普通观众是无法分辨的。如果抛开影像质感本身,单独就光线的捕捉和运用上看,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本能”地靠近。这种相似性的原因在于美学上的一致性——精致的真实。
真实的精致,我的理解是当下主流电影影像风格的共同特征。无论是胶片的观光度递增,还是数字影像的清晰度的攀升,都是力争正在这一个风格的追求道路上尽可能地走远一些。很简单,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接近肉眼,但不是到达肉眼,而是一条还原肉眼的无限渐近线。
在胶片时代,似乎没有太多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