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纪实摄影的时代转型与多元化发展格局
可以说如果没有摄影前辈所走的弯路,没有对造像和摆布的挣脱,就没有纪实摄影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纪实摄影的概念在我国越来越引人瞩目。一大批摄影人以热情、良知和责任心,深入社会,直面现实,拍摄了大量触摸时代肌理、追寻变革节奏、反映历史心声、追忆似水年华的珍贵影像。这些影像既彻底摒弃粉饰生活的虚伪,又不偏颇于纯自然主义;既忠于事实,又生动传神,它们被摄影师有选择性的记录下来并集结成一个个系列和专题留存于世,整体呈现出新一代摄影人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富于洞见的思考,以及纪实摄影深度参与时代进程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此外,尤金·史密斯、路易斯·海因、塞瓦斯提奥·萨尔加多、雅各布·里斯等一大批国外优秀纪实摄影大师的作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内摄影家,使摄影人逐渐认识到纪实摄影在如实记录生活、反映现实的含义之外,所高扬的人道关怀、揭示不公和干预社会的批判作用和改良意识。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摄影理论和摄影评论的发展和完善,新时期的纪实摄影在实践与学理的双重建构下,愈发凸显出其直面人性、亲近现实的视觉良知和记录凡人心史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表达。
1、干预社会的改良功能和醒世价值日渐凸显
从回避现实到积极切入社会问题,纪实摄影在我国已获得相对宽容的文化土壤,但相对西方国家而言,基于国家政体的性质和社会开放程度不同等原因,我国纪实摄影在深度和力度的表现上仍有开掘的空间。在国外,纪实摄影的功用是揭露批判现实和改良社会,也就是利用影像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的本质是唤醒良知、实现人文关怀。基于我国的摄影起步较晚,再加之影像的揭示批判功能和介入人性的深度明显弱于西方国家,因此,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纪实摄影理解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认为只要不摆拍、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未经后期处理,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真情实景、关心人类命运的摄影,都可称为广义的纪实摄影,这一认知理念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增强影像的深度和力度,使之更接近于纪实摄影改良社会、唤醒良知的终极目标,我国摄影人逐渐开始直面生活的苦难和阴暗面,力图用凝重而深远的质感提升影像的社会改良功能和醒世价值。
摄影家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
摄影家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是当前最接近纪实摄影终极关怀本质的范例。他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用影像真实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和失学儿童的困境,更在于他记录的这些影像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行动“希望工程”,继而影响了国策,改变了这些山区孩子的命运。与有些只拍不“关怀”的摄影人不同,多年来他一直持续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