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绘画初体验,由手工上色探索史国

                            

史国威个展《重现》已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正式开展,面对展厅中的大尺寸“摄影-绘画”作品,时常能够听到观众们惊叹于画面中那些巨量的手工上色细节。事实上手工上色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技艺,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先驱们就已经尝试在早期的黑白照上通过手绘加以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照相馆为照片上色开始流行起来。而上海则是中国最早一批兴起照相馆的城市,也拥有着当时中国技艺最精湛的上色师。本次展览我们荣幸邀请到中国照相馆手工上色师吴明珠,将她珍藏了几十年的手工上色老照片带到SCoP,并在馆内为SCoP团队进行了一次现场“摄影-绘画”手工上色指导。

手工上色在中国

彼时,彩色胶卷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还很遥远,大大小小的照相馆通常会使用手工上色的方式为顾客提供彩色照片服务。年,当时16岁的吴明珠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商业学校摄影专业。吴明珠所在的摄影班分为四个工种,摄影、暗房、整修、上色,冲着对摄影和绘画的喜爱,吴明珠开始了着色技术的学习。

据吴明珠所述,最早的一批上色师其实是当时的国画师,因此师傅们在开始接触相片时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绘画技艺。“那时候上色师是很多的,上海的照相馆和上色技术在全国都是最好的,甚至有外地的客人慕名邮寄过来照片拿给我们上色。结婚照和人物纪念照是主流,也有风景照。”在为风景照上色时,吴明珠还说道“我们还可以厉害到天上没有云彩,我们给他做出云彩来!”技艺纯熟的上色师们,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时代,依靠画笔和颜料将黑白照片变成一张张逼真细腻的彩照。

九十年代彩色照片普及后手工上色照逐渐销声匿迹,上色师这个行业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数码相机普及,进入新世纪,暗房也变得罕见。如今在上海,几乎很难找到仍然还掌握这项技艺的人。着色工艺已经失传,但通过展览中的珍贵老照片,几十年过去了,生动的色彩让照片眉眼间的风韵犹存。

中国照相馆上色师吴明珠珍藏了几十年的油彩手工上色老照片,展示于SCoP馆内走廊。

展柜中由史国威提供的家人手工上色老照片。展现了当时手工上色中国家庭彩照的典型流行样式。

油彩对比水彩

史国威在创作“摄影-绘画”时,选择了水彩进行上色,水彩相比油彩颜色更透亮,但也更难以将颜色均匀和快速地表现在照片上,因此需要很多层的叠加。油彩上色更浓郁艳丽,上色速度也更快,但如果功夫不到家,画面通常显得呆板、匠气。吴明珠说,当时在上海两种上色路线并存,但中国照相馆一般采用油彩颜料上色。更有上色师采用水彩颜料和油彩颜料相结合的方式,在浓郁的大面积色彩位置使用油彩,而细节如嘴唇则采用水彩上色使之灵动薄透。

“虽然都是使用颜料,但照片上色和画画还是有区别的,看似已经有了框架,实则难度更大。不像画画时涂上什么颜色就能在白纸上呈现什么颜色,因为黑白照已经存在底色,所以涂上去的颜色干了之后会产生变化。”吴明珠分享到。因此过去在上色时一般会将照片处理为棕色,“棕色是一种中间色,往冷色调可以去,往暖色调也可以去。”我们为了探索和体验史国威的创作过程,选择了与史国威相同的水彩上色对照片进行处理。

吴明珠向我们展示40年前的一张黑白照片上色前后对比,当时照相馆通常会将黑白照片在上色之前使用化学剂变成棕色调.

依靠想象力进行着色

吴明珠还告诉我们,当时她们的课程中同时要学习摄影构图和绘画,美术、素描是上色的基础。着色技师除需要遵循基本的人物结构、空间原理外,还得表现出衣物的材质。在没有见过被拍摄者的时候,如何为一张黑白照片进行配色?“摄影师是第一创作者,我们上色师是第二创作者,我们用颜色把摄影师拍摄的东西表达出来。”吴明珠说道。她会判断照片影调深浅,根据每个时期流行色来进行配色,依靠想象力进行着色。

同一张底片,冲洗出的黑白相片都能以不同的色彩进行后期加工,不同的照相馆使用不同的颜料,经过不同的师傅之手,后加工后的照片都能产生不同的色彩和效果。这与史国威使用个人化的主观色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吴明珠为我们打开一段尘封的技艺,我们在学习手工上色的过程之中,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在照片上“作画”的难度。

吴明珠正在为SCoP团队分享指导黑白照片手工上色手法技巧。

“摄影-绘画”体验作品展示

《凌水之桥》(BridgeOverWater)

Youthinkitwillbeeasyatfirst.Thenyourealisehowdelicateistheink;howstrongthecolour,howquicklythepapersucksitin.Soyougoslow,slowerstill,athinlayerofpigmenthere,atinydabthere.Youfindthatabrushholdstoomuchwater,andthatcottonbudsareamuchmorehandytool.Youbegintofeelyouhaveagraspoftheprocess,andbegintofeelalittlebolderwiththeapplicationofcolour.Youtakeamomenttoadmireyourhandiwork.You’vebeensocarefulsofar,maybeyouhaveahiddentalentafterall.Buttheninaninstant,yourhubrisisshotdown;asinglestroke–yes,confidenceencouragedyoutoputdownthekiddiecottonbudandtakeathe“real”artisttoolagain–theentireworkisundone,andallyourbrilliancecollapseslikeahouseofcards.

起初会以为很简单,之后你就会发现水彩是多么难控制,色彩是那么浓重,又是那么快就被吸附于纸张之中。于是你慢一些,再慢一些,在这边叠上一层薄薄的颜料,又在那边轻涂一下。发现笔刷吸水过多了,而棉签是更为便利的工具。你开始感到自己对过程有了把握,色彩的运用上更为大胆。欣赏了一会儿自己的作品。竟如此细致,也许你竟有一丝潜藏的天赋。但仅在一瞬之间,骄傲就又被击落了,仅仅一笔——是的,自信心激励你放下孩子气的棉签,你再一次拿起了“真正”艺术家的工具——仅是这一笔,整个作品都完了,而你的才华也全然崩溃。

——凯伦史密斯

《路旁繁花》(RoadsideFlourish)

Themore“abstract”youroriginalphotograph,theeasieritistoaddcolour.Rather,theeasieritseemstoconcealyourmistakes.WhenIlookedbackatacolourversionofthisbusypicture,IfoundthecolourwasentirelydifferentfromhowIrememberedit.Especiallyinthedetailsofthetinybrightcolouredflowersthat,hadIbeenabletohighlightthem,wouldhavemadethisafarmoreinterestingpicture.Asitis,itscolourmerelydeceivestheeyeintothinkingthattheprocessofpaintingitwasnotasclumsyasittrulyit.

原始的照片越是“抽象”,为它上色则越是容易。或者更准确地说,越容易掩饰你的失误。当我回顾这幅繁杂图像的上色版,我发现颜色已同我记忆中的相去甚远。尤其是那些经着色后的鲜艳小花的细节,如我能更好地强调它们,整张图片将更为有趣。事实上图像的色彩蒙骗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误以为上色过程并不如实际上那么复杂耗时。

——凯伦史密斯

《偶然发现的绿》

通过这次上色活动,有机会可以把夏天拍的景留在冬天上色,发现很多记忆、视角、态度甚至审美,都值得用绘画如此细致的形式来重现。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发现摄影与绘画的微妙关系。

——贝贝

《有红色盒子的房间》

我选了一张艺术展览现场空间的照片作为手工上色底材,挂在墙上的盒子当时让我想到了消防工具箱。上色时我没有参考原图,但对一些物体的颜色总离不开经验和记忆。它的重现过程在幻想和秩序的摇摆中渐渐实现。笔尖离开纸面,留下的积淌水迹如果没干,继续上色,底材的边界就告诉你,画面花了。它也不像油画,笔触本身就带着明暗的表现,覆盖后看不到原来的素线。水彩的覆盖是透明清澈的,给你留下一丝颜色痕迹,又不改变你的模样。这样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细心,是一段克制地实现。

——吴栋

《鸡毛毽子花》

从来没拍过黑白照片,因此面对没有颜色的画面,有一种陌生又兴奋的奇妙感觉。陌生在于缺失了色彩后本能地总想从回忆里抓住一些线索;而兴奋则是第一次可以尝试用画笔来完成照片的修改。手工上色与电脑后期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大面积上色时,颜色很难控制,一点点细微的多余水分或笔尖停留,都会产生不可控的变化。在客观的照片基础上,叠加了主观的手绘,同时还有一些不确定的随机因素,让我体会到”摄影-绘画“是非常有乐趣的一种创作方式。

——Bowen

《闪烁》

有别于传统老照片油彩上色手法,这次我们用了和艺术家一样的水彩上色手法,落笔每一笔笔触都在画面上清晰可见,光影层次需要用最浅的水彩颜色一层一层的叠加才会逐渐显现,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很多的时间。光是这幅a4尺寸大小的画面,就花了我一下午的时间,难以想象史国威本人在面对巨大尺幅的作品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Qian

《啊》

虽然打印好的照片为我提供了框架,但对于一个没有绘画经验的人来说,手工上色依然很难。真的很难!看着手工上色师吴明珠娴熟地调色,用画笔,用棉花球,用手指上色,不由得心生赞叹,并惋惜这一技术的落寞。

——CJ

在学习手工上色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史国威创作的难度和巨大工作量,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我们希望各位在走进SCoP观展的同时,也能了解这项近乎失传的技艺,如对“摄影-绘画”手工上色体验活动感兴趣,欢迎留言评论告诉我们。

原标题:《SCPExhibition

“摄影-绘画”初体验,由手工上色探索史国威的创作奥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yingxingye.com/ggsy/35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